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像运营公司一样“盘”合作社
时间:2013-04-12 10:00:55来源:作者:柯静
记者方桐

  3日,记者再次走进全省最大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仙桃市泉明渔业专业合作社,与2年前不同的是,该社理事长吴泉明不再满足于抱团发展带来的可观效益,而是潜心琢磨起建设现代渔场的新出路

  “昨天”

  成员抱团显威力

  “去年,我们成员户均收入比非成员高1.72万元。”3日,在位于仙桃市市中心的泉明渔业专业合作社办公室里,理事长吴泉明向记者介绍,近5年来,合作社成员保持了年均增收10%的水平。

  创办于2008年年初的泉明渔业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3009户、养殖水面7万多亩。除了1万亩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养有鲫鱼、胭脂鱼、河蟹、中华鳖等优质品种外,其他水面养的主要是 “四大家鱼”。

  “养"四大家鱼"也能稳定快速增收?”在以往的采访中,记者经常听到渔民抱怨养“四大家鱼”赚不到钱,为此,对泉明渔业合作社的“与众不同”深感好奇。

  “钱是肯定有赚的,关键要看怎么养。”吴泉明有自己的一套“秘诀”,被称之为“泉明模式”。即合作社成员坚持“统一苗种、统一饲料、统一鱼药、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的科学养殖模式,坚持“抱团购进、抱团生产、抱团销售”的经营策略。

  “如此一样,合作社"以量取胜"取得了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和合作社生产管理三大话语权,能买到更便宜的苗种、饲料、技术等,能卖出更高的鱼价,一低一高,自然能赚钱了。”吴泉明乐道。

  “今天”

  成员老化成近忧

  过去的5年,泉明渔业专业合作社可谓一路走来,凯歌不断。但成员们却发现,吴泉明脸上的笑容在减少,眉头倒是越锁越紧了。

  “合作社成员年龄普遍老化,以致土地(水面)低效利用,技术更新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越来越满足不了合作社发展的需要,而且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通过增加成员壮大合作社的路子也基本走不通。”吴泉明说,照现在的路子走下去,合作社只会走进死胡同。

  吴泉明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作为省人大代表,他在今年的省“两会”前,曾深入仙桃市沙湖镇三沟村调研,结果让他吃惊。该村1614人中,有478人进城务工,在家从事养殖的劳动力,平均年龄57岁,他们的养殖技术陈旧低下,产销信息不灵,鱼池的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连用电都没保障。此外,用工成本已高达100元/人.天,大大降低了养殖效益。

  记者了解到,类似情况在我省较为普遍。洪湖市黄家口镇南套村村民杨移成今年32岁,专门给渔民维修水泵。他告诉记者,在家养鱼的,基本都是爷爷辈的,90%以上养的是“四大家鱼”。

  “夏天站在外面晒,冬天得往水里钻,遇到恶劣天气,整日整夜不能睡觉,还赚不到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养鱼。”杨移成笑着说,要是不会修水泵,他也早就出去了。

  “明天”

  资源流转闯新路

  “渔民老龄化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再说大点,它可能让整个水产养殖业都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吴泉明表示。

  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吴泉明认为,创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采取土地(水面)入股、资金入股和技术入股三种入股分红形式,对合作社实行公司化运作,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如此一来,既能动员合作社内外因年龄等原因无力继续养鱼的渔民将土地 (水面)流转到合作社,实行连片开发,高效利用。同时,又能在合作社内外吸纳资金、人才,为合作社注入发展后劲。”吴泉明说,土地(水面)、资金、技术是合作社发展最紧缺的三大资源,解决了这个问题,合作社就可以大步走向“五化”:基础设置标准化、养殖模式科学化、生产管理自动化、养殖品种名特化、生产经营产业化。

  吴泉明补充说,今年的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鼓励和支持将土地、资金等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种入股形式也是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景看好,真诚希望有志之士来与我们合作,共同把合作社办得更好更强,造福更多农户,实现多方共赢。”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