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时尚秧歌舞和健身操,组建乡村文化惠民演唱团,弘扬乡土古老的文明2007年以来,稷山县太阳乡文化站站长冯顺喜,全身心致力于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编者
冬季来临进入了农闲时节,稷山县均和村文化活动中心,总能看到一些村民来这里练秧歌舞和健身操。稷山县太阳乡文化站站长冯顺喜近日专程来到均和村,指导村里的中老年人练习秧歌舞和健身操。在全国人民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日子里,冯顺喜站长不辞劳苦,深入全乡20多个村,指导中老年爱好文艺活动者,练习现代时尚健身项目,准备以这些节目为载体,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乡村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稷山县太阳乡地处汾河南岸、稷王山北麓的丘陵平原地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随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事业的需求与日俱增。乡文化站站长冯顺喜顺应形势需要,因地制宜,制定规划,精心组织,促进全乡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他的亲自参与带动下,太阳乡不少村庄,时尚秧歌舞扭起来了,农家演唱团组建起来了,土色土香的民间手工技艺传承下来了他自己,则被人称为乡村文化使者。
普及时尚秧歌舞
秧歌舞是近年来全民健身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时尚健身方式,已被全社会广大百姓普遍接受和推崇。如何在太阳乡普及秧歌舞?依据这里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农村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的区域特点,冯顺喜别出心裁,提出了实施普及秧歌舞四步走举措。
首先是争取各村两委支持。依据乡政府制定的秧歌舞普及实施办法,冯顺喜走村串户,逐个争取各村干部的支持,为此,全乡31个村他跑了个遍。努力让每个村的主要干部都能充分认识到,普及秧歌舞对振奋群众精神,凝聚百姓人心,增强群众体质,改变传统陋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冯顺喜筹资1万多元,购买音响设备31台,免费发放到全乡31个村,从此全乡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里,每天都会响起悠扬悦耳、动人心弦的现代流行音乐声。
基本设施具备后,冯顺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训文艺骨干队伍了。2007年以来,冯顺喜先后在白辛村、白池村和太阳乡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组织秧歌舞骨干培训班三期,先后培训秧歌舞骨干400余人次,为全乡群众性秧歌舞活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普及秧歌舞最关键的是督促落实到位。在最初推广秧歌舞的日子里,尽管村村都建立了秧歌舞协会组织,但为了更好地推动活动的开展,冯顺喜每天骑着摩托车,走村搞督查。每次督查4个村,行程近百里。他总是每天傍晚出发,深夜12点左右才回家,即使是在寒冬腊月里,他也风雪无阻。
就是这样,冯顺喜用自己的火样热情和执著努力,使太阳乡秧歌舞普及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至今,全乡先后成立了31个秧歌队,共有3000多名农民常年参加秧歌舞活动,成为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组建农家演唱团
随着农村群众性先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戏剧热已成为活动中的一大亮点。广大戏迷爱好者通过在婚丧嫁娶等场合进行表演,自娱自乐,展示自我,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为满足广大戏迷群众娱乐需要,2010年冬,一个组建太阳乡文化惠民演唱团的想法在冯顺喜的脑海里形成了。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把戏迷们组织起来,不动一番脑筋恐怕是不行。为此,冯顺喜做了大量工作。
他首先想到的是请 大牌加盟。为了办好演唱团,冯顺喜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争取当地戏剧界名人加盟。有好几个明星他都是三顾茅庐才打动了人家。就在这样的努力下,先后有30多名在当地颇有影响的演员加盟演唱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好的演出团队,离不开一整套好的演出器材。在没有一分钱办公经费的情况下,冯顺喜自筹资金4万多元,购置幕布、灯箱、乐器等演出器材和设施,又于2012年向市县文化部门争取回板胡、二胡、京鼓等价值10余万元的演出乐器及配套设施,为演唱团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
有了戏剧名人的助阵,演出的基本设施配置完毕后,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排练经典节目了。太阳乡文化惠民演唱团在冯顺喜的带领下,先后排练了传统折子戏《桥头会》《望子成龙》《封官》《舍饭》和现代戏《核桃情》,于2010年12月就在太阳乡综合文化中心演出两天,观众数千人,受到普遍赞誉。尤其是《核桃情》,结合当地发展核桃产业的实际,讲述了一家核桃种植专业户,积极响应乡政府号召,努力发展核桃产业种植取得成功的鲜活事例,对正确引导群众发展核桃产业,起到了巨大促进和影响作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演唱团不断地推陈出新,排演新节目送戏下乡,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目前,该演唱团正在排练现代戏《柜中缘》《三亲家》《花喜鹊》3个目前全国戏剧界颇有影响的折子戏,准备今年农历春节期间送戏下乡,在全乡31个村巡回演出。
弘扬乡土艺术
面塑、布艺、书画、剪纸,是太阳乡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乡土艺术,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已成为太阳乡当前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让这些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活力,在新时代大放异彩?冯顺喜曾经一度动足了脑筋。在取得县乡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2009年五一节,一个展示乡土文化风采的大型民俗文化展活动,在太阳乡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拉开帷幕,共展出面塑、布艺、书画、仿古螺钿作品400余件,展期3天,参观群众1万多人,成为当地传统文化技艺的大展示、大荟萃,对继承和弘扬当地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申报热。作为文化站站长的冯顺喜,对抢救申报太阳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费尽了心思。
太阳乡坞堆村古有《河灯阵》娱乐节目,是当地古代春节和元宵节娱乐活动中游戏的重头戏。该游戏已有400余年历史,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和追求。当冯顺喜听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后,决定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
冯顺喜利用两年时间,遍访坞堆村及周边村的知情老人200多位,逢人便问:你知道坞堆村的河灯阵吗?你知道河灯阵的图纸吗?绝大多数被访者都说知道,但都说不知河灯阵图纸的下落。冯顺喜并不灰心。既然河灯阵古已有之又传承至今,河灯阵图纸一定不会失传,一定会有其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带着寻觅河灯阵图纸的决心,冯顺喜深入民间探访。不管走到哪儿,他都会多嘴问上一句知道河灯阵图纸吗。就是在这样的问寻下,终于有一天,一位九旬老艺人拿出了一张于1956年绘制的河灯阵图纸。冯顺喜如获至宝:当时我真是高兴得想大哭一场了。我日思夜想,能够找到这件&lsquo宝物太难了。
随后冯顺喜以河灯阵图纸为物证,开始着手编写河灯阵申遗材料,并于2010年成功申报河灯阵为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起这些年来在太阳乡社会文化建设中所做的一切,冯顺喜欣喜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稷山县太阳乡人。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作为当地的文化站长也感到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当地古老的文化,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采访结束时,笔者看到了冯顺喜因工作成绩突出,获得的多项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全县 优秀文化站长;2010年被评为感动稷山十佳道德模范提名奖;2012年被授予 全县文化系统十佳共产党员称号。
薛建登 文/图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