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姗
核心提示
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也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干部。他情注农村,心系农业,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创建了绿漳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播撒了增收的希望。
“比起以前,咱的收入是翻了好几番,这一切多亏了老吴!”
四月的天,微风拂面,走在沁县的田间,一股清新、幽香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远远望去,一排排塑料大棚在阳光下泛着白光。穿过低矮的土墙,进入大棚里面,满目绿油油的西葫芦长势喜人。
大棚的主人是沁县南里乡中里村的老支书杨怀庆,村上这6个蔬菜大棚便是他的“宝贝疙瘩”,他没事就在这里守着,时不时看看大棚里西葫芦的长势。
“这里的6个大棚并不都是我的,有村上其他干部包的,还有老吴自己的一个大棚。咱们村经济条件不怎么好,外出打工的人多,如何脱贫致富一直是压在咱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建立蔬菜大棚是替老百姓做个实验,收益好了便在咱村普及。”杨怀庆对大棚建设之初仍记忆犹新。大棚从去年9月开始建,11月建成便种植了西葫芦,到如今,五个月时间,1个大棚的毛收入达到了2万6千元左右。
“比起以前,咱的收入是翻了好几番,这一切多亏了老吴啊!”一旁的副支书栗富堂忍不住搭腔。
这老吴到底是何许人也?能让大家一直挂在嘴边。老吴,吴贵兴,原沁县故县镇徐村村支部书记,现任沁县绿漳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早在2007年,中里村便种植了近30亩西红柿的春秋棚,由于当时技术不完善等因素,大棚收益一直不好。老支书杨怀庆回忆道:“听说故县镇徐村的蔬菜大棚发展得很不错,几个村干部一合计,便组团来到徐村参观学习。在这里认识了老吴,他是个热心肠,决定帮助咱村因地制宜地建起合适的蔬菜大棚。”
“后盾”有了,干部心里有底了。回去之后,中里村支部村委召集群众开大会,引导群众转产种大棚。但是开会的多 ,响应的少 ,有的说没有资金,有的说挣不了钱,有的说就种玉茭 ,弄那个麻烦干什么?甚至说风凉话 ,泼冷水的也大有人在,有的说村东头的冷棚有谁家挣钱了?还不是白长了几年草。有的说建暖棚就得拆冷棚,你们村干部能保证挣钱吗……村东头原来也有十几个冷棚,但由于技术原因没有成功,已经成为全村人的一块心病,谁也忌讳谈论这个话题。一句话就像捅了马蜂窝 ,群众乱哄哄的 ,就连一起参观的几乎也想打退堂鼓了。
这时,村支书杨怀庆特别着急,他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找到包村干部,把情况如实告知。包村干部和支书一起回到村里,先后召开支村两委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和支部书记杨怀庆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确定村干部带头先干。
就这样,支部书记杨怀庆、副支书栗富堂和其他几个村干部在吴贵兴的帮助下先干了起来。经过细致的走访调查,吴贵兴在中里村选择了病害少、产量高、操作简单的西葫芦种植。为了节省资金 ,吴贵兴亲自当工人,选地、买料、建棚,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在村里建起了6个大棚。
在吴贵兴的帮助下,购种子、买肥料,40天后,西葫芦开始挂果,去年腊月到现在卖了好几茬。“结了瓜,大伙还有些担心卖不出去。又是老吴给大伙吃了定心丸 ‘哪怕我的卖不出去,我也先把你们的卖出去’。”如今,他们每个人都挣了钱。支部书记杨怀庆说,这样不出两年成本就收回来了。
经过实践,他们都尝到了种大棚的甜头,以前每个人都有20多亩土地,一年下来,只挣五六千块钱,刚够温饱。但是种大棚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这么可观的收入。现在村里观望的老百姓也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会不时地前来大棚转转,看看收成,问问技术。
“农民要想富,光靠种粮不行,必须抱团发展,走特色高效农业之路。”
听完杨怀庆等人的讲述,记者迫切想见见这位“传说中”的老吴,电话联系后便赶往故县镇徐村。汽车行驶的途中,不时可见田野间一片片蔬菜大棚,沁县有机蔬菜产业协会会长刘耀清介绍道,这些都是在吴贵兴帮助下建起的大棚,也受到了其合作社提供的技术、种植、销售等多方面的指导。到达徐村后大伙却扑了空,一刻也不停歇的老吴已经前往中里村查看蔬菜大棚情况。一路辗转,终于在中里村的蔬菜大棚里见到了正在关闭大棚气孔的吴贵兴。
吴贵兴今年52岁,与农业打交道几十年,是个不折不扣的农业“百事通”。
土生土长的老吴,年轻的时候便有着宁可不要房子也要大棚的思想。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梦想,老吴却一直坚持着在土地上“做文章”。
2008年,村上聘请了长子的技术员进行蔬菜大棚种植,吴贵兴借此机会边打工边 “偷师取经”。给人打工两年下来,只挣了两万元,他意识到这样不如自己来做。
2009年7月,吴贵兴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连同六家农户,开始自己建立蔬菜大棚,种植西葫芦。“我还记得半年过去,一个棚就挣了四万多元。到了2010年,咱们村又增加了十个大棚,并且这是给自己干,自己负责、自己管理,大家的积极性高涨。”
事事有坎坷,2011年,由于一些大棚的地不平,需要一笔资金来修整,最开始参与的六家农户中有两家临时退出。这一退也将影响到另外几家,紧要关头,又是老吴站出来,顶上了两家的投入,保证了各大棚的正常运行。
随着发展越来越快,大棚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农民要想富,光靠种粮不行,必须抱团发展,走特色高效农业之路。”说起成立合作社的初衷,老吴快人快语。
怎么抱团发展?怎样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经过市场调查,老吴的思路逐渐清晰:先成立合作社,再建示范基地。
说干就干。2009年11月,绿漳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俗话说‘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划桨开大船’,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将技术服务、生产、销售都统一了起来,变‘单打独斗’为‘抱团赚钱’,更有市场竞争力了。”老吴对合作社的发展信心十足。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产品市场化的重要措施。以前想发展蔬菜种植业,总要为购买优质种子、没有技术指导、没有市场信息发愁。如今,专业合作社可以从农资销售、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为蔬菜种植户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
“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丰富蔬菜品种。”
说起专业合作社带来的便利,中里村的村干部们连连称赞。
中里村副支书栗富堂站在大棚里,望着眼前一片青翠欲滴的西葫芦,喜上眉梢。“现在这茬西葫芦能一直长到10月左右,然后就能继续种植西红柿,一点不误事儿。”栗富堂喜滋滋地说。
栗富堂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绿漳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咱们老百姓以前各家种各家的蔬菜,卖的时候大部分是提篮叫卖,没有规模只能交由小贩收购,价格掌握在小贩手中,大家很难从中赚到钱。”
现如今,吴贵兴将临近几个村发展的大棚蔬菜,利用合作社这一平台,将农户统一组织起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肥药管理、统一加工技术、统一收购销售,产品与城镇超市、社区、农贸市场对接,通过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们的西葫芦,有多少卖多少,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到时候就会有固定的收购商来收购,这些都是老吴联系的,你说合作社好不好呢?”“又比如买肥料等,通过老吴的合作社批量购买,既保证了质量,也节省了路费,还比个人去买更加便宜,老百姓谁不想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呢?”一旁的村民也忍不住夸赞起来。
“村里将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丰富蔬菜品种。”谈到未来的发展,吴贵兴自信十足,“目前,我们村的大部分平整地块已经全部建起了蔬菜大棚,现在我们合作社还有一些农户在周边的马连道、下清河等村建起了蔬菜大棚,不仅带动本村百姓致富,也为周边的百姓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今后,我们将建设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走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之路,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在吴贵兴看来,当前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遭遇发展困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有分量的“领头人”。对此,他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强人才培育、技术培训等,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强素质。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经营范围,相关部门还可以加强指引,分析当前行业形势,提供决策参考,减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弯路的几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