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业是本,农民如天。近期,吕梁市政府研究室牵头组织农民致富专题调研组,以我市8+2农业产业化增收工程为重点,赴全市各县展开深入调研,共召开各类涉农部门领导干部参加的座谈会12次,实地深入39个调研点,在田间地头走访了解农民致富典型78户。现将专题调研文稿予以刊发,以供参考。
一、吕梁农民十条致富路
1、特色搞种植,地里收票子。大棚撑起小康梦。吕梁市山地与丘陵占总面积的91.8%,农业种植的条件不算好。但勤劳吃苦的吕梁农民,按照全市8+2农业产业化增收工程的发展战略,精心种植粮食,发展设施蔬菜,建设马铃薯基地,进行药材、花生和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至2012年,全市已涌现出一村一品专业村413个,百亩以上的粮食种植大户213户,设施蔬菜生产大户78户,马铃薯种植大户10户和中药材生产大户60户。全市共种植玉米200万亩,小杂粮2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1.81亿公斤,临县的大豆和汾阳的高粱和花生,单产都突破全省最高纪录。全市设施蔬菜发展到5万亩,土豆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产量3亿公斤。农民依靠粮食、蔬菜等农业产业人均收入达到530元。石楼罗村长荣食用菌基地高峰期日产可达4-5千斤,增收的同时促进了当地妇女就业。许多农民立足本土,就地生财,走出了一条利用当地独特资源,生产市场需要和效益良好的特色农产品致富的道路。
2、栽下摇钱树,鼓起钱袋子。经济林是吕梁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丘陵边地山区的核桃林,沿黄四县的红枣带,平川地区的梨果园,产量大,质量高,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截至2011年底,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550万亩,有429个村实现了红枣林全覆盖,480个村实现了核桃林基本覆盖。全市干果总产量达3.4亿公斤,果品销售收入达到16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吕梁的梨枣、木枣和骏枣被列入国家十大名枣之列,汾州核桃、柳林红枣获得中国特产之乡称号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林区农民还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种植柴胡等中药材和饲养鸡兔等畜禽,积极引进和发展适宜林下种植和养殖的立体复合型林下经济,开拓增收的新渠道。吕梁农民在兴林中致富,在致富中兴林,走出一条以林致富的发展之路。
3、牛羊猪鸡兔,谁养谁致富。畜牧业是吕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吕梁农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草资源优势,结合传统的养殖经验,大办养牛场、养猪场,大搞圈养羊和家禽养殖业,试养珍禽和珍贵毛皮动物,使畜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穷人的产业,富人的投资。到2012年底,全市已有各类畜牧龙头企业80个,大型规模养殖厂134户,规模养殖户1349户。全市有8万农户从事畜牧业生产,占全市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一。全市现有存栏牛19.45万头,出栏9.98万头;羊存栏103万只,出栏60.08万只;生产猪存栏68万头,出栏94万头;家禽存栏1800万只,出栏3093万只。总产肉类16.2万吨,禽蛋15.57万吨,奶类4万吨。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8.45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6.7%;农民人均畜牧收入达到410元,占到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30%。交口桃红坡森众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生猪野猪混养规模今年将超过2000头。吕梁农民六畜兴旺发畜财,走出一条养畜致富路。
4、延伸产业链,加工创增值。吕梁农民根据本地农副产品资源和市场的需求,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村专业户、专业生产合作社和私企为载体,以红枣、核桃、土豆、小杂粮和畜产品加工为主线,大、中、小型相结合,适地、适项、适当规模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个由初粗加工到精深加工、从专业户到龙头企业金字塔式的加工体系。目前,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85户,有各类核桃加工企业153户,年加工量达5.7万吨,年销售收入达15.3亿元;有各类红枣加工企业100户,年加工量6.3万吨,销售收入9.26亿元;粮食年加工量54万吨,销售收入28.8亿元;食用菌年加工量0.25万吨,销售收入4.7亿元。2012年,吕梁全市农副产品加工总量达13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9.8亿元,带动农户47.7万户,户均增收1852元。交口天蕤生猪屠宰生产线、兴县清泉醋业、蔡家会小杂粮加工,岚县的宜芳食品、老王莜面都是很好的靠加工致富的典型。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不仅提高了农业的质量与效益,而且把越来越多的农民组织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使农民不出远门就在本地打工赚钱,增加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之路。
5、就势巧创业,门前近发财。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吕梁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他们不仅注意挖掘与利用当地可致富的资源优势,而且放眼社会寻找发财的商机,使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有的沿公路办厂开店,路通一段,带富一片;有的依托城镇搞家政与服务业,不出远门就打工赚钱;还有的举家搬进城镇,开店经商做起了生意。同时注意研究城里人的饮食需求的变化,把当地产的山货和土特产拿到城中卖好价钱。尤其在碛口、北武当山等有旅游资源的地方,当地农民开农家旅馆,卖农家饮食,搞景点服务,在自己的家门口,小本经营,轻松赚钱,走出一条从事第三产业致富路。
6、劳务输出好,赚钱又富脑。没有技术的农民什么也干不了。按照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吕梁市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批量有序的转移农村富裕劳力。目前,已经在上海、北京、深圳和呼和浩特等城市建立了21劳务输出机构,完善和提高了5个市级培训基地和52个县级培训分校,先后开设了20多个培训专业。到2012年底,全市已转移农村富裕劳力65万人,去年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了2845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像全省最大的农村劳力富余县临县,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新疆等25个省市打拼的农民工就有15.1万人,年劳务收入达到6亿元。这些异地就业的农民工,不仅增加了工资性收入,而且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新技术,体验了新的生活和工作方法,提高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少农民工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致富,走出了一条劳务输出致富的路。
7、培训学科技,致富肩添翼。吕梁农民在实践中认识到:贫困农民要脱贫,提高素质是根本。越来越多的农民,自觉参加市县组织的阳光工程、退耕还林区农民技术培训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再就业培训,每年冬春农闲季节,参加市县培训基地培训的农民多达50万人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传播科学致富的知识。他们还根据农村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请农村的土专家和致富能手到第一线,手把手地传授实用技术,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交口按季节实地手把手培训,每乡培训一期,每期100人左右。石楼、文水、离石、方山请进山西农大、山西农科院专家不定期培训农民,努力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管理、能致富的新农民。经过培训的农民,提高了自身致富的造血功能,促进了农村劳力的转移就业,帮助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8、夕阳创新业,带富一方民。吕梁市现有离退休干部2.9万人。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原本都是各行业的专家,身虽退出了工作岗位,心里仍牵挂着贫困群众,总想尽其所能,为农民致富添砖加瓦。有的同志退休后,挖掘和利用家乡当地的优势资源,创建特色生产基地,利用专业合作社的平台,把当地农民组织和吸纳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与农户进行订单生产,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产品加工、销售和信息服务,引导一方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9、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吕梁农村生产经营的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为对接市场和促进增收,在不改变现有生产关系和不触动农民财产关系的前提下,自发成立各种形式的专业生产合作社与协会等互助性的经济组织。特别在国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这些经济组织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吕梁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245家,入社农户达到8.96万户,覆盖了2487个行政村,汾阳、交口和中阳三市县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这种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走的是市场+合作社+农户之路,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共同致富。
10、富企带穷村,共建小康村。根据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吕梁市实行以工补农、以企帮农和以城带乡的策略,开展劝富扶贫与一企一事一业的活动,号召每个资源型企业,做一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公益事业,兴办一项有利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非煤产业。一些有良知的企业家富而思源,用真情回报社会,用行动体现爱心,倾力而为,投出巨资,实行产业扶贫,开展园区建设,对贫困山村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开发,争办造福当地与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实事和好事。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有306户企业参与了活动,承办一事一业项目739个,予算投资550.6亿元。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区域开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如在孝义梧桐新区、柳林留誉槐树沟园区、中阳中钢移民村等一些地方,农民过上了市民的生活,农村变社区,农民散居变聚居,开拓了一条贫富携手共进,村企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致富路。
二、当前主要的问题
清明前后的两次剧烈的天气变化,给我市大面积处于花期的核桃、梨果带来严重影响,核桃今年基本丰收无望;春季一直干旱无雨,到秋季又或阴雨连绵,红枣的裂果烂果问题又是个难题;天上掉下的禽流感,使养殖户心急如焚,养殖业无所适从。冻花、裂果、禽流感,天旱、少雨、沙尘暴,农民致富何处去?
三、建议与思路
1、在资金方面。农民贷款难,银行门槛高,农民自筹能力有限,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无大企业担保,条件不够。建议各级争取资金,整合资金,发动农民变被动为主动。
2、在保险方面。农业基础薄弱,农民靠天吃饭。建议把核桃、红枣产业纳入农业保险,一方面政府推动保险部门出台惠民保险政策并补上一些,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主动投保,力求能兜底,尽量减少损失。
3、在土地方面。一方面是平川地少,土地成本高,一方面是山区撂荒严重。用地方面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希望出台土地资金补贴的相关政策。达到多少规模以上?国家补贴多少?应有一个基准标杆。
4、在规划方面。建议将梨果也加入8+2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工程中。
5、在服务方面。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目前现状是,外面请的农技人员待遇高,留不住,没长期效应。本土的农业技术队伍从县、乡、村到合作社要么没编制要么有编无人,而且青黄不接严重老化,农技队伍建设凸显危机,成为农民致富这个木桶的一块短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