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朔州8月5日电朔州市朔城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区107万亩耕地,50%是水浇地,有天然草地100万亩,正常年景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斤以上,2012年达到6.3亿斤,是个农业大区,也是朔州市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县。
近年来,朔城区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注重科技推广,发展特色园区,巩固壮大了十大种植基地,完成播种面积97.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3亿斤,实现九连增。同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规模养殖,重点推进蔬菜园区建设,全区每年新增设施蔬菜7000多亩,累计达到3.1万亩,连续2年成为山西省设施蔬菜区县20强。新建改造规模养殖场100多个,全区大畜饲养量11.8万头,其中奶牛3.6万头,猪饲养量18.5万头、羊饲养量58.2只,鸡饲养量160.7万只,规模养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13年,朔城区围绕城郊农业的总体定位,更加注重科技推广运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渐入佳境。
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朔城区围绕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三大作物,重点抓好4万亩高产创建、6万亩玉米丰产方建设,力争地膜覆盖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3亿斤以上。
坚持不懈抓好设施蔬菜建设。重点推进总面积1万亩的新农苑、后寨村、贾庄乡、胜茂、华源、马跳庄村为中心六大设施蔬菜片区建设。
大力度推进规模健康养殖。完成标准化规模小区15个,规范提升15个。全力打造滋润、旧营、王圐圙、乔庄、王庄、青钟、一半村7个600头奶牛养殖小区,安子村、乔家梁、金土地3个万只羊场,上沙塄河、峙峪村3个万头猪场,照什八庄10万只蛋鸡场。
加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十二五期间,在健全区乡两级流转服务中介机构和规范流转程序的基础上,每年引导农民流转土地23000多亩,到2015年全区流转土地总面积要达到20万亩,占农户承包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二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先进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经济管理规范、信息通畅、销售集中的优势。到年底,全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个,总数达到500个。三是抓好一村一品建设。采取典型引路和资金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全力打造以种养加销、园艺苗圃为主的特色生产基地。四是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以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为重点,围绕玉米、马铃薯、肉制品、蔬菜、乳制品、小杂粮、食用油等七大加工产业,大力扶持山老汉、绿源、绿鑫源、帅林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