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李忠田已不是第一次,正因为之前的接触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才有了这第二次的深入访问。在近1个小时的交谈中,记者从捕捉到的两种表情,读懂了这个为合作社倾尽所能的领路人。
表情一:眼泪
李忠田是郊区平安乡东旺村松花江稻米专业合作社发起者。他的合作社是全市最早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进合作社,记者从墙上泛黄的宣传板上看到了防虫害的信息,在粗糙的地面上看到了包装精致的大米样品,从一张伤痕累累的长桌上看到了一摞证书和检验报告单……眼前的一切告诉记者一件事儿:一路走来他们很难,但他们依然在路上。
合作社成立之初,因苦于没有项目支撑,李忠田壮着胆带着6名成员一路冲向东北农业大学,想从专家那讨个项目回来。到高校“取经”未成功,在一位教授的建议下他们最终找对了“门”——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社刚成立没有经费,我们就自己掏钱到哈尔滨学习。走的时候啥也没想,一心就是要找个项目回来。”李忠田回忆当时的情景语速慢了下来。
“我们6个人挤在一个小旅店里。去了农科院好几次,才找到‘贵人’——作物研究所的所长。所长听了我们的情况,又看到我们几个大男人带着大包小包的干粮去求项目,被我们的朴实和真诚感动了。听到把富硒米项目给我们时,我们几个大老爷们都哭了,实在太不容易了。”记者还在认真记录着李忠田的话,这个时候他停顿了,一个63岁的男人的眼中流下了泪水。
合作社要发展资金是活水之源。可要种植成功富硒米并非朝夕之事。李忠田筹钱无路就把自己家里的钱往合作社里搭。一位成员偷着告诉记者,李忠田把儿子交通事故的赔偿金就搭进去了。尽管艰辛,他仍坚持。他用两年时间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成功种植富硒米并达到农业部监测标准。
表情二:皱眉
今年的强降雨给李忠田出了不小的难题。由于合作社种植地块属低洼地容易积水,现在李忠田每天带着成员到田里抽水。“低洼地块我们24小时昼夜不停排水,现在稻子是盛花期,如果不控制住就要减产了。”李忠田每天凌晨两点就到田间查看,一天要跑三四趟,水靴、雨衣成了他的必备品。
李忠田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种植400多亩富硒米,亩产600公斤,每亩帮助成员增收150元。今年还将增加种植400亩。
虽然老李是地道的农民但思想很超前。他在全市率先迈出农超对接的步子。目前与哈尔滨的家乐福等多家超市实现合作。生产富硒米、富硒配方米和生态长粒香三种产品销往省内外多地。
谈起合作社的未来李忠田皱起了眉。“我就是个农民,见识有限,能力有限,现在合作社发展已经上了轨道,但是我还要带大家再上新台阶。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帮帮我们,让合作社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相信咱们的老百姓都能富起来。”
请为合作社多添一把柴
李忠田的合作社实现了保证成员增收的目标。事实也证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成功模式。但从长远眼光看,合作社发展光靠李忠田的信心和韧劲是不够的,老李也清楚地认清了这一点。所以,他开始寻求合作伙伴,为合作社添一把柴,让助民增收的火烧得更旺。希望有能力的企业能与合作社联姻,更希望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的人和“财”能多一些,让合作社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