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县县长冯晓磊 马旭心摄
人民网忻州8月20日电神池县面对工业贫弱、资源匮乏、国家级贫困县的现状,县委、县政府领导把脉经济发展主方向,认识到神池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型的老路,利用好一张白纸之优势,如要迅速发展,必须剑走偏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崛起之路,建设美丽神池,必须强化环境保护,以优良环境和环保要求为起点,指引经济健康发展。
神池县2012年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整治、生态环境建设、污染综合治理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明显实效。生态是最根本的民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引擎,更是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神池县县长冯晓雷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说。创新思路 绿色崛起见雏形
如何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产业落后的地方如何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速度,提升发展的质量?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契机,让环境保护来引领,才能实现神池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前,神池仍有80%的农业人口,统筹发展,推进镇村同治,发展现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大有可为。
据介绍,神池县委书记曹爱民曾指出,要把环保模范城作为神池县的一张最有份量名片来打造,县长冯晓雷提出了神池发展立足环境优先,瞄准绿色产业,富民强县并重的发展思路。
据了解,神池县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六大地标认证产品突出高寒、冷凉、无污染的特点,展示神池冷榨胡油、羔羊肉、月饼、小杂粮、炖羊肉、莜面窝窝等各种特色突出农副产品在传统工艺上的绿色总统领。涌现出了一批诸如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胡麻等绿色经济明显、效益较高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绿色农产品。
2013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强调,要强势推进、上下联动、协调有力,让环保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宜居县城,要重视过程和实效,突出特色,体现民生,在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确立了稳定有效的环境保障体制。
借鉴经验 多方会诊开良方
通过借鉴成功创模经验和不断摸索,神池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体制,即构建县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部门协作、环保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齐抓共管体系,使该县的环保工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推进格局。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人大副主任和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10个乡镇长和26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环保执法领导组。为了落实工作责任,领导组与各成员单位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各单位的具体任务和责任人,形成了有组织、有部署、有落实、有督查的工作机制。
神池为提升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大对工业污染与面源污染的防治,实现了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相结合的转变,没有因经济贫困影响到环境质量攻坚站,保证了我们的GDP是绿色的GDP,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
从2010年开始,由政府督查室牵头,组织环保局等部门组成督查考核组,负责对目标责任制各项工作的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督查考核组每天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查清责任主体,将问题分派到有关职能部门处理,对未按时解决的或迟迟不动的,进行批评或责任追究。做到监管无漏洞,查处不留情,确保环保工作落实到位。
2012年,神池县完成了3.47万亩的造林绿化,投资1300万元实施了西海子湿地公园四期工程,各项节能减排指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被省政府通报表扬。窑子上等5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文明村称呼。环保工作排名全市第二,该县被省爱卫会评为省级十佳卫生县城。
按照全面建设开放和谐、风光无限、绿色宜居、文明富裕的新神池的发展定位,县委、县政府瞄准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对传统产业和城市布局进行调整和改造,大步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环境的协调。
冯晓雷表示,神池县将继续推进美丽县城战略和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美丽神池,并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打造华北清洁能源示范经济第一县,华北羔羊养殖第一县,中国北方月饼之乡,中国亚麻之乡,聚集经济增长的绿色要素,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