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平顺:西沟村不惧贫瘠,奋发劳动致富
时间:2013-09-06 00:25:03来源:作者:李敏

8月3日上午,盛夏的太阳火辣辣地打在西沟村,照得阳坡和阴坡一片亮堂。昔日战天斗地垒起的万亩育苗坑里,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松柏树和核桃树。

西沟村位于平顺县城南7公里处,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从上世纪50年代初植树造林、打坝造地开始,西沟成为全国小流域治理的一面旗帜。

贫瘠土地上的一颗明珠

平顺县是有名的国贫县,去年县财政收入1亿元。8月3日,我们刚到平顺县的时候,一位负责经济的副县长说,别的县领导是想着怎么替百姓花好钱,而平顺县的历任县长和书记,一上任就都在跑钱。因为想办事就得先跑钱。县里没有资源,穷得厉害,公务人员的工资、办公经费靠转移支付;修路、治理、水利等项目靠国家投资。

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异军突起的西沟村无疑是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的一颗耀眼明珠。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村委会年收益500万元。

8月3日,车出平顺县往南走,约20分钟,车窗外的景象突然变得不同:蜿蜒的柏油公路像被冲洗过一般,清新干净;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民宅多是二层将军楼,门楼修得十分讲究。到达村口一看,矗立着一尊李顺达雕像,毫无疑问,西沟到了。

村委会主任王根考说,如今村里大部分人修起了小二楼。这样的建筑,在当地花六七万元就能实现。前年,电信和移动的光缆也进了村,各家基本都配备了电脑。城里人流行的网上种菜,我们门前屋后也能种。

在西沟人引以为傲的展览馆、金星峰等红色旅游景点,县里专门设立了接待中心,并长期选派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担任解说。

信仰劳动致富闲人在村里要受排挤

西沟是典型的干石山区,全村占地30500亩,其中光森林面积就占去了25000亩,大部分是坡地。上世纪50年代,这个只有200户的小山村并肩走出了两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李顺达和申纪兰。申纪兰最早提出的妇女和男人干一样的活,要记一样的工分意见,使西沟村成为全国倡导同工同酬理念的发祥地。

西沟村全村2030人,常住人口1200人,其中有500名左右是希望得到工作机会的妇女。在我们西沟,留下了一个老传统,就是无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只要劳动,就会受尊敬,闲人在村里是抬不起头的。山西纪兰饮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斌说。

就像村民张海霞,爱人郭红岗在西沟村村委会工作,每月有1500元工资。张海霞每天忙着料理家务和地里的活儿,给两个孩子做饭,时间并不宽裕。尽管如此,她还是争取到了去饮料厂工作的机会。

与张海霞一样,在西沟村的妇女们看来,女人在劳动方面不应该存在懒怠思想,应该和男人一样,扛起为家庭奋斗的担子。饮料厂有50多名工人,其中多数是女工。一方面是因为女人心灵手巧,更适合干生产线上的活儿,另一方面,村里也始终把解决妇女劳动力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李斌说。

万株核桃树受灾颗粒无收旅游业蓄势待发

我们到达西沟后,听到的第一个消息便是:和平顺县城一样,西沟村遭遇了今年早春的一场大雪,核桃、花椒等特产干果颗粒无收。

西沟村有15000多株核桃树,去年,在村委会的号召下,全村又新增了500亩。按照以往惯例,全村每年能产30多万斤核桃,由村委会统一组织收购。核桃能占到全村收入的十分之一,兑现到村民手里,每户每年能增加收益3万元左右。今年核桃绝收后,农民的这部分收入就没有了。

王根考说:我们这里除了土地,其他的都还是集体经济。周边有的乡镇为了便于经营,把村里的坡地也分到了人头上,西沟村还没有这样做。如王根考所说,整齐划一的生产模式放在自然灾害面前,就是抗风险能力差。

没有企业,就留不住人。座谈会期间,多名村干部和群众表达了这个担忧。村里的青壮年劳力,还是外出打工的多。留下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孩子。因为不想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1997年,山西纪兰饮料有限公司在西沟村成立,主要生产核桃露等特色饮料。从当初的150万元起家到如今的资产2500万元,生产规模上去了,可销路还是没有打开。

西沟村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每年要接待游客10万人。然而,说起旅游收入,王根考却摇着头说:实在没啥收入。

原来,因为村里景点少,配套设施跟不上,长期形成了游览时间太短,人也住不下来的情况。此外,西沟的绝大多数景点属于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门票免费。

5年前,西沟村进行了旅游规划,提出旅游名村是西沟村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现在,村里正在建设客户服务中心,买电车、接待车,再逐渐建立旅店、饭店、农家乐等设施,希望西沟有足够的资本,吸引远方的客人心甘情愿留下来。

○基层对话

记者:咱村的干部好不好?

张海霞:好事儿多,坏事儿少吧。农民评价干部很简单,事情做好了农民就夸你,办坏了农民就骂你。

记者:你觉得啥样的干部就是好干部?

张海霞:为农民干实事的就算。

记者:啥算实事儿?

张海霞:过年发点钱啊,面啊,让农民能得上实惠的。

记者:孩子他爹算不算好干部?

张海霞:他啊,不歪。

记者:为啥?

张海霞:他平时挺忙的,人们来找他帮忙,他也尽量给人家办。

记者:大家平时怎么评价申纪兰?

张海霞:她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主任。

○记者手记

2013年8月3日,我随山西晚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采访小分队第一次到西沟,亲眼见到了被毛主席等多位国家领导人称作凤毛麟角的纪兰姑娘。

83岁了,很多人都很关心申纪兰现在的生活。村委会主任说,每年七八月份是西沟的旅游旺季,申主任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搞接待。只要身体允许,申纪兰会答应每一位来访者的要求,和他们聊天、合影,倾听他们反映问题。和众多农村人一样,申纪兰现在住在村里,平时在村委会食堂吃饭。到了节假日,儿女们从县城和市里回来,她会回到自己家,和儿女们团聚。

闲暇时候,她会和村里的老姐妹们一起围坐树下,打千分,也会和大家唠家常。村民们说,有时会看见老太太扛着锄头在地里劳动,大家赶紧向村委会主任告状,申主任又偷偷种地了!有点耳背的申纪兰声音洪亮:总得有事干!

申纪兰的左腿有伤,走路有点跛。接待中心的郭主任说,前年冬天,山上着了火,老太太非要跟着大家去山上救火。下来时摔伤了,左腿落下了毛病。

申纪兰给自己的定义是 农民,她觉得自己是人民代表,就得生活在农村,就得身在基层了解身边农民的衣食住行。这一点被村民们认为,是申纪兰身上 最了不起的品质和智慧。见贤而思齐,这些了不起的品质会润物无声,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我们的座谈会设置在户外,几次被来访的游客打断。其间,有远道而来的客人径直跑到申纪兰跟前,邀请她合影留念。她并不推托,起身整理衣服,笔直地站到游客指定的位置。透过神奇的取景器,镜头前的这位老人被还原成了一个老祖母的角色,她神态端庄,面目慈祥;她饱经风霜,却依然尽力挺直脊梁。记者 王芳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