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年难遇的寒潮,于宝成与华晟公司一起守护着他的番茄地。番茄红了雁北人家的好日子,更为农企共赢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雁门关外番茄种植渐成规模,逐步形成产业,为百姓打开致富门
秋收已过,农闲人不闲,大同市毛皂镇李家村农民经纪人李强开着车到天镇走村串户发展番茄种植户。今年李家场村16个自然村3500亩1.75万吨的番茄经他手送进当地果蔬加工企业山西华晟果蔬饮品有限公司。他不光挣了钱,公司还给了他10余万元奖励,喜上眉梢的他,铆足了劲准备来年再大干一场。
今年春天,持续数日的强冷空气连续多次袭击了大同地区,出现了难得一遇的寒潮灾害。
比起大雪所导致的交通被阻断、村舍被压垮,毛皂镇李家村农户于宝成更担心田里的番茄春苗。春苗都被冻死的话,今年的收成就彻底没有指望了。于宝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显得忧心忡忡。
对他来说,番茄是他赖以为生的种植物。我们这儿每年都种很多番茄,因为地处北纬30度-42度番茄种植加工黄金带,气候适合番茄的生长,番茄长势好产量也很好。他说。华晟公司是一家以番茄酱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靠着优质原料生产出的番茄酱远销美洲、欧洲、东南亚、日韩、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雪后,地里有春苗被冻死的情况,华晟公司第一时间拿出籽种发放给农户,帮他们复种。技术不高的农户由公司帮助育苗,育苗成本每亩276元,公司只按240元收取。农户只需预支100元的秧苗费,剩余的钱等秋后交付果蔬时统一结算,如果种植下去的秧苗死亡,公司给予无偿补换,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减少了农户的前期投入,解决了春季开播的资金困难,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于宝成就是受益人之一。
在华晟公司的帮助下,于宝成精心田间管理,在遭受灾害侵袭的2012年,他家19亩番茄产量达133吨,收益7万余元。
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红色产业红了起来
红红的番茄在根植大同的短短几年中,华晟公司积极把控产业链上游,为生产者服务。总经理魏建平告诉记者:作为这样一个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的公司来说,关注生产者,帮助他们、扶持他们,让他们能够健康、持续地为我们提供安全、放心的原料,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和责任。
魏建平清晰地记着一件事,2009年胡萝卜价格遭遇滑铁卢,市场成交价仅为每公斤8分钱,而公司还是按照收购合同价每公斤2毛钱支付,为了赚取差价,带着不在合同内的外地胡萝卜老百姓蜂拥而至,为了避免价贱伤农,公司也照单全收,那一年多出来的4000吨胡萝卜堆得哪里都是。原料过剩,腐烂糖化的萝卜又被农民抬回沤肥。
第二年当另一家厂商提出要高于华晟公司收购价收购番茄时,公司颇感危机,没有想到的是,秋收时,农户将一车车番茄送到华晟公司门前等着交付。
魏建平很感慨地对记者说,这就是将心比心,我退了一寸,回报的却是一尺。
正因为此,华晟公司着力打造与农户合作的最优模式,并与农户形成了良好互助的伙伴关系,于宝成就是其中的典型。
于宝成在最近几年的种植中,一直和华晟公司合作,他认为:华晟在我们这个地方口碑好,我们都感觉这个企业实力很强,信誉度也很高,从来没有拖欠过我们的菜金,是非常负责任的企业。另外,这个企业实行的&lsquo订单农业也让我们很放心。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晟多年来一直在雁北地区采取订单农业的模式,即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每年年初,公司在和农户签订的正式合同中规定购价,不管市场如何波动,公司始终按合同价支付。
&lsquo订单农业每年都先定一个固定价格,只要种成了就有收益,在收购方面没有风险。作为模式的受益者,于宝成表达了自己选择这种模式的原因。
靠着当地农户的鼎力支持,华晟公司生产出的精制番茄酱系列产品全部达到国际标准,产品走出国门开创了三晋大地番茄酱出口的先河。公司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出入境检验检疫信用管理AA级企业。
不断拉长的红色产业链,增强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以前种地根本挣不了钱,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为了生计,一家人常年在外打工。前两年,听朋友说老家的番茄种植是坐在家门口收钱,我当即返乡,领上种子就开种。于宝成不禁感慨三年来的变化。
忙活半年就能挣上几万块,这比在外打工挣的钱翻了一番,去年十月买了小汽车。你看现在,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开上了摩托车、面包车、小轿车。记者在李家场村采访时,明显感到当地老百姓们生活质量高,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经综合测算,种植番茄与种植大田玉米相比,每亩可增收1670元。当地农户种植番茄的热情高涨,像李强一样,大同市南郊区100多名农民经纪人活跃在田间地头。
每年年初,华晟公司都会上门与当地农户签订番茄的收购订单,但厂家的要求具体到了从播种到采收的每个环节,在交售时节,甚至规定运输番茄的车辆不能运输别的农产品以及货物,以防原料被污染。
企业怎么要求,那我们就要不折不扣地照着做,不然吃亏的是自己。他向记者解释道,用我的番茄做成的产品要卖到欧洲去,不按要求做,会丢中国的脸!
而三年前,一些愤怒的农民在企业门口倾倒番茄以示抗议,那场景更让他记忆犹新,当时企业不光拒收不合格番茄,还要用经济手段惩罚经纪人。这种&lsquo挑剔的做法当时并没有被大家所理解。 李强回忆说。
如今,企业严格的要求已被当地种植番茄的农民认可,遵守起来也不那么难了。李强说。
在大同番茄种植基地,华晟公司实行分片管理模式,每500亩划为一个片区,每个片区建立一个基地信息站,配备一名基地员,一名技术员。老李正好成为农户与农技人员的联络员,他们担起了负责对种植户番茄种植的指导、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等多项工作。按照农时定期指导农户浇水、施肥、喷药,确保农民种植的番茄原料达到无公害标准。
在企业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下,大同数万农民种出了世界上品质最好的番茄。而企业从源头做起,让这一重要出口产品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大同市以番茄加工业为主的红色产业也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近几年,华晟公司构建出种子育苗、种植、采收拉运、加工到销售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体系,覆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魏建平向记者介绍,具体而言,从2008年底进入种植业至今,公司已经拥有5万余亩的自种土地,公司原料总量百分之百来自自种地,未来还将继续适度发展上游的原料规模。从下游来看,公司并不满足于仅仅卖番茄酱原料,也在从大包装往下游深加工发展。随着国内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给番茄制品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公司当前已经进军下游果蔬汁市场,推出自有品牌的高浓度果汁已经在全国商超渠道铺开。未来3年,计划达到日处理果蔬1万吨的原酱加工生产能力,进入同行前列,基地覆盖整个大同及近邻,带动周边50万户、150万农民脱贫致富。
种地也能致富,在城里打工的家人也纷纷回到了老家,打算与于宝成一起守护着这片番茄地。希望以后能和华晟公司有长远的合作,也希望华晟越来越好,华晟好了,我们也好了。老乡们对记者说。
来年,这沉甸甸的番茄不光红了广袤的雁北大地,更红了农户的好日子。
本报记者 高剑艾 沈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