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村人均收入5500元,今年可以达到6000元以上了。”昨日上午,记者跟随市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他们对口帮扶的联系点崇州市燎原乡梓乐村,该村村支部杨书记告诉记者,市食药监局及驻村干部,为该村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并引进多个项目建成基地,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梓乐村一直以来增收较为困难的问题。
建起泡菜基地
农户实现就近就业
据介绍,梓乐村共有1047户农民,而且收入多以务农为主。“这一片地,以前都是种小春作物小麦的。”记者被带到一大片绿油油,长着青菜的田地边,驻村干部张伟指着田地说,现在这一大片,共600亩,全是大头菜。明年2月或3月就可以收获。原来,这是今年7月份,新建起来的优质泡菜基地。由成都某食品公司为农户提供种子,农户到基地务工,纳入到基地的田地到年底还可以分红。
“以前种小麦,产量较少,但是种青菜,一亩地可以产13000斤。”虽然产量如此悬殊,但真正将农民的地集中起来,却很花了一番工夫。“我们自己也会种些青菜,青菜贱,一斤菜几分钱,能卖多少钱?”出于对价格的考虑,部分村民并不愿意将田地转为泡菜基地用地。“其实,由特定的食品公司来收购,价格一般是1角两分钱一斤,算下来每亩地都可以比种小麦增收800元。这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利益给出的价格,所以你们可以放心。”张伟和杨书记对这些有着诸多顾虑的村民进行劝说,这才让地集中起来。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户就近就业。
带去种养殖技术
保证良种保证销路
同时,在市食药监局的帮扶下,梓乐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也搞得红红火火,不仅帮农户免费提供良种水稻的种子,而且出产后的谷子由种子公司来进行统一收购。而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也相应地转移到基地务工,“这个村的主要收入,务农为主,另一部分外出打工补贴。”但自从泡菜基地和合作社建起来后,100多个外出务工人员都回到了家乡,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目前,水稻基地的面积有300亩,明年合作社还会将规模扩大到1200亩。仅目前的这两个基地,就帮152户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此外,梓乐村还将规模较小的生猪养殖合作社扩大了规模,采取“养殖大户携小户”的合作模式,农户入股猪场,市食药监局联系温江区农化局,对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技术服务,并为小户提供优质种猪、自制饲料、为村民提供标准化养殖模式,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今年,该合作社预计生猪出栏量2000头,可实现增收150万元。“以前我们想方设法增收,效果甚微,缺的就是技术;市食药监局带来的是技术,既保证良种又保证销路,农户增收就有保障了。”杨书记说。
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
(原标题:建泡菜合作社 150余农户增产增收)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