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正崔忠国于梅梅
刘海杰是从父辈手中接过种植大樱桃的“接力棒”,他稳中求新,不仅刻苦钻研种植技术,还带领乡里乡亲一起种植大樱桃,成立了公司,组建了合作社,事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大樱桃怕雨水、怕霜冻,鲜果销售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为延展大樱桃的产业链条,提高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增加合作社成员收益,刘海杰开始琢磨利用大樱桃酿酒、制作果汁饮料的相关工艺,小心遵循着“以销定产”的市场规律,摸着石头趟水前行,在困顿的探路中寻求发展的良性循环。
钻研酿造工艺,开辟大樱桃消费新领域
据刘海杰介绍,自己的父亲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到山东省的烟威一带考察,了解到种植大樱桃很有前景。回来以后,就开始试探着种些樱桃树。一般都得5年,樱桃树才开始进入盛果期。“见果的第一年,收成不错,效益挺好”,刘海杰回忆说。再后来就开始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规模上来以后,单纯依靠鲜果销售就很被动,赶上樱桃大规模上市,如果不能尽快售出,樱桃鲜果不易保存,客商压价走货,甚至积压腐烂的情况就很难避免。
面对无奈的现实窘况,刘海杰开始琢磨如何延长大樱桃消费的时间,以便种植户能更从容地销售自家生产的果品。“记得那是2008年,一次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很快就要收获的樱桃鲜果几乎全部裂果,完好无损的樱桃难觅踪影”,刘海杰叹了口气。过了几天,以往来拉货的客商看到这种情景以后,都拒绝装车。“也没辙,他们即便拉走,也不好卖,商人也得赚钱,这个咱得理解”,刘海杰望了望窗外。
这次经历,让刘海杰坚定了信念,一定得想个法子,把樱桃种植户的心结给打开。建设大棚,发展设施农业,倒是一个规避天灾的好法子,但造价很高,一亩地得五六万元,一般的农户承担不起。罩上大棚的樱桃,产量会下降,品质也没有露天的好。经过多方打探,刘海杰打算用樱桃酿酒。“葡萄可以酿酒,樱桃应该也可以,尽管市面上还没有,但我会想办法把樱桃酒创造出来,填补这个市场空白”,刘海杰信心满满地说道。
最初,刘海杰是往北京跑,想找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樱桃酒,但进展缓慢、效果不佳。索性就自己摸索,一方面拜访酿酒专家学习酿造工艺,另一方面从市面上购买酿酒相关书籍,刻苦钻研。经过2年多的试验、调试和提升,刘海杰的酿酒工艺基本成熟,从南方一家工厂订做了樱桃酒酿制生产设备,申请了“樱御”商标,开始量产。出产的樱桃酒定位中高端市场,一开始主要面向一些企业、单位,用于礼品,逐步进入当地的一些酒店,进而探索开发更为丰富的销售渠道,比如开设直营店等,现已在筹备中。
樱桃酒上市以后,销售得不错。刘海杰了解到,消费者认可樱桃酒的口感,一些中老年消费者反映,喝了樱桃酒以后,睡眠特别好,回头客不少。与消费者的攀谈中,刘海杰感到果汁饮料的市场需求也很旺盛,在2013年中秋节前后,申请了“樱瑞”商标,开始着手做樱桃果汁和饮料,主要进超市,属于快消品,见效快,反响很好。
刘海杰考虑给自己的酿造工艺申请专利,“这是未来企业升值的金钥匙嘛”。以后,还得把樱桃酒的文化做起来,这要从长计议。当下最要紧的就是酿造原料相对较缺,现在企业的运转逐步迈入正规,销量上去以后,原料短缺的状况会更为明显。时下处于起步阶段,收购来的樱桃做成原浆,放在冷库里存着,卖完一批加工一批,“以销定产”,也不敢盲目地增加产量,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鲜果销售上,稳中求进,谋求长远发展。
组建合作社,带领乡里乡亲共同致富
酿造工艺攻克以后,刘海杰对樱桃种植更是信心满满。2011年,刘海杰出任理事长,发起成立了昌乐县樱御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00万元,自己之前经营的潍坊樱御大樱桃酒业有限公司作为成员加入合作社。到2014年初,合作社成员发展到308户,注册资金增加到3000万元,拉动周边地区种植大樱桃达800多户。
合作社的发展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与推动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以全方位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生产、技术、营销等服务为立足点,以带动更多农户走向富裕为基本目标,组织成员学习、培训,大胆探索实践,实行统管分种的经营体制,循序渐进逐步规范,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二是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林地,大力推广大樱桃种植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在合作社内从事大樱桃生产种植的农民达到了1218人,还有部分农民间接从事大樱桃种植养护、加工生产、大樱桃酒和饮料产品销售经营等,直接拉动人均纯收入增加2400元左右。三是与实施人才战略相结合,长年邀请省市林业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依托省、市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高科技设备和科研实力,为产品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合作社对成员实行“五统一”服务:统一苗木供应、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统一业务培训。“种樱桃,有两项关键技术:一是虫害管理;二是树型修剪”,刘海杰介绍说。虫害关键在防,缺乏种植经验就容易“中招”,造成果树减产,收益减少,合作社会组织技术员到成员的地里给予指导,提前防范,把损失减少到最低。合理的树型决定以后的产量,好的树型宜通风、透光,樱桃树长势旺,收成才有保障。樱桃成熟以后,合作社会把采摘下来的樱桃分级收购,颗粒饱满、个头大的樱桃,统一包装后集中装车外销,个头小、卖相欠佳但品质不差的樱桃,合作社收购来作为酿酒和制作果汁饮料的原材料。这下老百姓不仅不用担心收获的樱桃卖不了,而且个个都能卖个好价钱,合作社出面跟客商对接,合作社成员“少费工夫多赚钱”。
种植樱桃,主要是上半年忙碌,下半年相对清闲,合作社就利用这个时间举办培训,把大家招呼到一起,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给大伙“传经送宝”。“参加培训的合作社成员有很多都种了十来年樱桃,对种植樱桃有自己的路子,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讨论、沟通沟通,来年种得会更得法,这么来看,培训班实质上是给合作社成员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绝佳平台。”刘海杰欣喜地说。
梦想困惑并存,拥抱市场大潮稳中求进
秉承诚信经营的人生信条,刘海杰经营的公司和合作社渐入佳境,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回顾自己这几年的打拼,刘海杰认为自己最擅长樱桃种植和樱桃酒及果汁饮料的加工,对销售则相对吃力。最近也在谋划聘请或培养一位职业经理人打理相关事务,以便自己能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思考合作社未来发展更为本质的核心问题。除了人才的困扰,资金短缺也影响樱桃事业的做大做强,特别是酿酒和制作果汁饮料这块,设备、原材料、包装、广告等一系列开支都会挤占资金,当前樱桃深加工的规模还不大,以后发展壮大了,资金缺口会更大。
刘海杰介绍说,尽管有困惑,但这都属于发展初期的必经阶段,自己对未来还是蛮有信心的。下一步打算在循环农业上做文章,计划到2015年,建设5000亩优质有机大樱桃等种植示范基地,创建一个高端樱桃酒和果汁饮料科研机构,建设2000立方米的储存库和酒窖各一座,建成3个占地50亩的标准养野猪场,建设3个50立方米的沼气池,利用沼液、沼渣为大樱桃种植提供有机肥料,达到“麦麸养殖、畜粪养林、林下种养”为主的特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探索大樱桃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结合市场需求,渐进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稳中求进,实现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于正,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崔忠国、于梅梅,山东省昌乐县农村经济管理局)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