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群知识青年拍了一部微电影《我回来了,定海》,剧中主人公说:“我回来了,这个有山的沉稳、海的大气的地方。”像剧中的主角一样,当众多年轻人涌入城市的时候,许新立在北京上了大学,却选择了回到故乡行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把汗水挥洒在这里,我才觉得踏实”,许新立把梦想的种子撒在了行唐这片热土上,短短几年时间,这枚种子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2010年创办农业合作社,如今150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成员人均年增加收入800多元。
回农村去
许新立高大帅气,说话文质彬彬。在行唐县,许新立是个声名鹊起的新秀,尤其在行唐种植业,这位毕业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小伙子让不少专业种植户竖起大拇指。
大学毕业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许新立有太多的机会可以留在大城市,这个有着创业梦想的小伙子却选择了一条让所有人为之瞠目的道路— 回家,回农村。刚开始,他负责给山东一家饲料企业开发自己家乡的市场,为了跑业务方便,他专门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走街串户,联系经销商。许新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了解这片土地,跑业务这几年,家乡的现状更是了如指掌,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2010年,了解到国家政策正在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后,许新立萌生了创办农业合作社的念头。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许新立下定了决心,爱人的支持也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合作社到底该如何搞?着手之后发现自己知之甚少。不懂就学习,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许新立开始去本县几个较大的合作社去虚心求教,在了解了有关农业合作社的政策、运营模式、现状之后,他又带着行李去外省市考察学习。在山东,他考察了寿光蔬菜种植合作社,在沧州,他拜访了金丝小枣专业合作社。每到一地,他都虚心请教,大家都被小伙子的诚心所打动,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无不倾囊而授。许新立还找到河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北农业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请专家指点国家产业政策,农业发展方向,为自己的合作社指点迷津。
当年,许新立就创办了行唐县农联合作社。“合作社的名字得益于考察结果,也是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经过考察,许新立知道,靠自己单打独斗,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成效,只有走联合经营的道路,才能把合作社做大做强,这就是他的“抱团取暖”理念。
行唐是农业大县,大枣、葡萄、核桃均有不少种植大户。许新立开始说服这些种植大户,向他们讲解联合经营在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好处。知识是最好的老师,这位80后大学生赢得了不少种植户的信任,合作社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收益是最好的说服力
合作社有成员了,如何管理?如何给成员们带来收益?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与刚毕业那几年跑市场积累的经验这时候派上了用场。许新立给合作社设置了农资部、产品开发部、新品种引进部、财务部等部门,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所有部门都以谋求合作社成员的最大利益为宗旨。合作社队伍大了,就有了说话的资本,农资部直接与全国知名农资厂家谈判,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社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给成员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塑料膜等生产资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合作社的目的是打造生态农业,绿色产品,自己购买的农资在质量上也能得到保证,这为以后销售也打下了基础。
在农联合作社总部的墙上挂着一张行唐县地图,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不同的图案遍布整幅地图。这幅地图清楚地标明了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其中分布最多的是三角形,也就是合作社的农资服务点。合作社在行唐县各村镇设立的农资服务点多达100余个。这些服务点在家门口给成员提供服务,不仅负责农资发放,还提供业务咨询、技术支持,负责产品的收购,将合作社与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简单粗放式的生产无法做到利润最大化,现代农业也必须有品牌意识。”许新立告诉记者,合作社现在有自己的红枣品牌,还有一家红枣加工厂,产品开发部负责红枣等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对合作社成员进行一条龙服务。短短两年时间,红枣产品已经远销北京、天津等地。对于枣农来说,过去一斤枣可能只能卖2元钱,现在严格按照合作社的要求去管理枣树,红枣质量提高了,加工后销售一斤就可能卖到3元钱。
杨延宾早在2010年就加入了合作社,他也是合作社里大种植户之一,种植了80多亩葡萄、20亩樱桃。如今,他正在准备土地流转,再种植200亩寿桃苗。“我的葡萄、樱桃不愁卖,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呢。”杨延宾话语里显得无比自豪。合作社是杨延宾的智囊库,正是在合作社的建议下,杨延宾办起了采摘园,一到丰收季,行唐县、石家庄市不少游客会驾车前来观光采摘。寿桃苗栽种是他下一步的种植方向。许新立说,合作社的产品开发部曾经到周边做过调研,未来几年寿桃苗会有不小的市场。
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加
每到丰收季节,不少地方均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农产品无人问津现象。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农业看似简单,真正涉足后发现里面的水很深,在农业上不能摸着石头过河,盲目就意味着高风险。”农民种植不容易,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给农户带来损失,这是许新立和合作社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事情。合作社让入社的成员降低了生产资料成本,也为销售广开渠道。合作社主动出击,到外地去推销自己的产品,也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产品。变被动为主动,拓宽了销售渠道,价钱也随之水涨船高。但是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产品质量必须过硬。
许新立深知,要想可持续发展,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靠的不是花言巧语,质量才是关键。为此,合作社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不仅从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上严把质量关,加入合作社的成员必须严格按照合作社的质量要求进行种植、生产,如果达不到合作社的要求,合作社将毫不留情进行强制退社,退社者将不再享受合作社的服务。
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也慢慢理顺了运营程序。但是许新立一直在谋求新的发展,不敢有丝毫怠慢,“现代农业必须重视信息,信息就是金钱。”这几年,只要有时间,许新立就会出去四处“取经”学习,为合作社引进、推荐、培育各种农产品新品种。
合作社与河北省农科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全县范围内设有中药材基地1000余亩,现代化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近百亩,纸皮核桃实验种植基地100余亩。
许新立认为,只有跟着市场走,准确把握市场供需关系,才能让自己的产品一直紧俏下去。
要富一起富
11月初,在行唐县西留营村的田埂上,农资服务点负责人盖银梅正在指挥乡亲将刚挖出来的药材装车。旁边的田间道路上停放着合作社免费给他发放的一辆电动汽车。50多岁了,还能赶个时髦,老盖觉得很知足。盖银梅是西留营的能人,早在加入合作社之前,他就在村里卖农资。许新立的合作社成立后,四处“招兵买马”,寻求能独当一面的农资服务点负责人,老盖觉得许新立脑子活泛,加入合作社对他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老盖现在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很满意,“合作社每月给我开工资,加上各项奖励,每月几千元收入有啥不满意的?”“不是我吹,入社确实是有好处,不信你问问大家。”盖银梅指着村民焦国林说,“这块儿药材种植地是他家的,你问问他收入增加没?”“确实好!”旁边一位妇女忙着往车上装药材,闻言还插了一句。
老盖负责的业务很广泛,既负责西留营村入社成员的农资发放,还负责农产品收购,农机、农具统筹安排。农联合作社的成员不仅有种植户,农机手也可以带着农业机械入社。农机手的工作由合作社统一安排,根据种植户的需要由各服务点的负责人调度。
合作社的成员现在多达1500多户,人均年增收800多元。“高校毕业生回乡给农村带回来的是思想观念的变革。”行唐县就业局副局长韩永华说,近年,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行唐县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扎根农村。大学生创业存在一个问题,资金短缺,行唐县对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从2004年至今,县里给大中专毕业生发放的贴息贷款达357万元,这些政策也激发了更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热情。行唐县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园也即将投入使用,孵化园设立了45个“孵化室”,愿意回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经过培训,可以免费入园。孵化园不仅3年免费提供创业场地,甚至办公桌、电脑、桌椅都是免费配备。目前,行唐县大学生创业群体大多聚集在农业,且创业质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并直接带动农业种植、农产品流通及农村就业近2900人。“我的根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更大有作为。”许新立现在琢磨着建设粮食仓储中心,进行粮食深加工。他深信,农村大有可为,用心去挖掘,土里也能刨出黄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