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空心村情况加剧如此,城乡统筹从何谈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改变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不对称问题,长治市突出重点,积极探索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力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广大农民朋友共享发展成果。
均等发展
守底线,实施扶贫开发,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
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哪儿?难点在哪儿?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
长治市13个县中,平顺、壶关、武乡3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沁县、沁源2县为省级贫困县;屯留、长子、潞城、襄垣、黎城、长治6县均有贫困人口,为插花贫困县。
按照2013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736元的国家农村扶贫新标准,长治市共识别农村贫困人口32.21万人,占到乡村人口总数的17.9%,高于全国9.4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分布在除城区、郊区外的11个县、2428个村,占到行政村总数的71%。根据调查,长治市农村贫困现状主要呈现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分布较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偏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等特点。
只有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才能补齐共富短板,筑牢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才能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全市实现全面小康。
一年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更多目光投向三农领域,首次将扶贫开发、富民增收摆上五大攻坚的战略地位来抓,连续出台相关文件,不断完善推进机制;一年来,市四套班子领导密集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
市、县两级财政第一次对移民搬迁实行了3500元/人的配套补贴,加上省里5000元/人的补贴,长治市人均移民搬迁补贴达到8500元,成为全省各地市中补贴标准最高的市。
紧扣精准扶贫要求,长治市第一次尝试实践了由单位包村向所有担任副处实职以上领导干部包村的延伸拓展,第一次实现了对全市1419个贫困重点村的定点帮扶全覆盖。
长治市第一次在全市启动了以提升素质、提高能力为目标,以贫困村为重点,以扶贫对象为主体的贫困地区实用技术巡讲和科普知识巡展行动计划。
第一次把三个坚持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始终 长治市坚持按照城镇化理念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成为移民主安置地;坚持围绕产业布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主要依托全市十大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和十大旗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百企千村产业扶贫企业进行定向移民搬迁,实现就业安置;坚持根据群众意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主要体现为三个自选,即:移民方式自己选、建房结构自己选、建房工队自己选。
今年,山西省下达长治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24472人。截至10月底,长治市新建住房已开工6731户22291人,开工率为91.1%;主体完工4342户15178人,完工率为62%。按省年度目标考核要求,移民新建住房主体完工率当年达到40%,目前已完成全年考核进度要求。
协同推进
保基本,实施增收富民工程,共同富裕重在富裕农民
广袤田野,不只是贫困的困扰。
老家的妇女没事儿干,打麻将是主业,每次总会为几元钱争得面红耳赤;每次回老家,上厕所都得捂着鼻子,旁边就是羊圈在市里打工的壶关女孩王静进城多年,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回到老家反而不适应。这不能怪王静。没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美丽乡村,人口的流动就只有一个方向城市。
协同发展,城市与乡村不能割裂。
的确,虽然GDP的增长、财政的增加大部分都不来自农业,但农业不稳固、农村不发展、农民过不好,其他都是沙滩上的高楼,缺乏坚实的根基。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深谙此道理。
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城乡差距大,基础性的原因在于产业发展差距大。那么,如何强化农业,提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如何提供更多岗位,让广大农民朋友就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如何提高农业、农村的吸引力和磁吸效应?
长治市的具体做法是
重点实施双十增收富民工程,即抓好100万亩小杂粮、100万亩无公害蔬菜、1万亩食用菌、1000个高产果园、3万亩玉米制种、10万头肉驴、300万头生猪、1亿只家禽、3000公顷淡水养殖等十大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培育沁州黄小米、金泽生物、太行紫团、世龙食品、郭氏食品、潞玉种业、长子方兴、沁州绿、潞宝金和生食品、鑫四海养殖十大旗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广大农户脱困增收,力争到2016年全市基本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
探索一条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能增收致富、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2014年,全市新增杂粮面积3.7万亩,达到80.5万亩。其中,谷子32.3万亩、豆类25万亩、马铃薯21.2万亩、其他2万亩,完成年度目标发展78万亩的103.2%。十大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基地经济作物比重扩大,粮经比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明显增加。
1~9月份,沁州黄小米、金泽生物、太行紫团、世龙食品、郭氏食品、潞玉种业、长子方兴、沁州绿、潞宝金和生、鑫四海养殖十大旗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57亿元,占全市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25.5%。十大旗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农民朋友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在双十增收富民工程的带动下,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1~9月份,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16元,增幅12%,增幅排名全省第3,比省定任务增幅11%高出1个百分点。
城乡一体
促公平,构建民生保障兜底制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有人富,有人穷,怎么保障才公平?
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为实现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灾有所帮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
让百姓住有所居,这一年,廉租房、公租房加快建设,危改、棚改齐头并进。更多百姓将搬离危房、棚户区,忧居变宜居。
让百姓老有所养,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市,保障水平与时俱进。
这一年,长治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启动了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前期筹备工作,继续推进以总额预付结算为主的医保付费方式改革,遏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市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等工作经验得到了人社部的充分肯定。
截至11月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4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9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4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3万人。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各险种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保持了小幅增长,成果来之不易。同时,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12万人;创业就业人数0.8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6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0.6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00余人,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让百姓病有所医,看病能报销,大病得补偿;让农村孩子学有所教、身体健康,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山西省只有21个试点县,长治市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扩展至全市范围,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营养餐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寄宿学生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条件,近3万名农家孩子从中受益。目前,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这一年,从去除雾霾到清理垃圾,从开展三项治理到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为打造宜居长治、建设美丽乡村加快了步伐。
2014年春季,长治市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攻坚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全市当前农村环境卫生出现的垃圾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畜禽粪便和废水污染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治。眼下,农民的居住方式在变,生产生活方式在变,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在变。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正是怀着这样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百姓疾苦的公仆情怀,从群众感受最深的细节入手,使民之所呼不疏于查听、不失于善治,才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了丰碑,在百姓心窝里扎下了根。
要富裕,要缩小差距;要发展,更要谋求社会和谐。这是全市人民的一致呼声,也是市委、市政府心系之所在,努力之所在,作为之所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