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一辈子农民,种了一辈子地,真没想到,老了竟然还能像城里人一样拿着‘工资卡’领养老钱。”坐在自家暖和的炕头上,今年74岁的岚县东村镇村民李奴除老人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不赖不赖真不赖,一个月能领60块,‘新农保’比咱的儿也强。”2009年以来,包括岚县在内的我市13个县(市、区)先后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党的好政策。据统计,目前,全市像岚县一样每月可以领到养老金的还有35万老人,参加“新农保”的农民群众有140多万人,覆盖率达到100%,提前一年在山西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
新农保制度的实施被称为改变我国农村几千年“养儿防老”传统的一场深刻变革,被广大农民誉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自启动新农保工作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都将新农保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认真执行新农保经办规程,完善和细化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分期分批培训业务骨干,建立起市镇村三级经办服务网络;积极落实保障资金,做到及时支付;加强舆论宣传,通过提高群众对新农保惠民政策的“知晓率”和养老金的“发放率”,来促进“参保率”的提高,保证新农保政策的“生命力”,让农民把实惠装在兜里。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岚县2010年被确定为山西省新农保试点县。为了让这项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早日惠及广大农民,该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把“新农保”当成最大的“民生工程”抓在手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65万元专项资金进行配套补贴,在国家每月发放55元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县级财政再拿5元,将养老金提高到了每月60元。至今年8月份,已累计发放养老金791万元,惠及人口16829人。
岚城镇北关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今年4月2日,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这里调研“新农保”情况。12月7日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村民们依然对温总理的关怀念念不忘。81岁的李桃日老人说:“党的政策真是好得不行行,以前虽说儿女都孝顺,可也是有心无力,现在好了,国家给咱养老,油盐酱醋日常开销有了保障,我还能多活几年!”拿着大红的新农保领取证和惠民卡,幸福的泪水从老人眼睛里夺眶而出。在村民郝梅荣家,63岁的郝梅荣正在与几个前来串门的老姐妹唠家常。说起新农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奋的脸上焕发出年轻的光彩。
新农保能否顺利实施,资金是关键。市财政局社保科科长王中生告诉记者:“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实施财政在保障改善民生上有新作为,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认真编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年度预算,足额落实配套补贴资金,仅今年市本级财政就投入了配套补贴资金2200多万元,县级财政预算了配套补贴资金6800多万元。”经济条件较好的柳林、孝义等县市,更是将养老金标准提高到了每月80元,农村计生户、五保户等特殊人群的补贴金额每月达到百元以上。这对于依然处在贫困地区的吕梁来说难能可贵。
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农保工作的普及覆盖。与岚县一山之隔的方山县是一个只有14万人口的贫困小县,农业人口占90%以上。作为我市最后一批试点县之一,该县自今年9月份启动“新农保”以来,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实现了试点到全覆盖,1.3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全部领到了养老金,近7万人参加了新农保。说到取得如此成绩的诀窍,该县积翠乡纪委书记刘建平说,我们的秘诀就是两条:“一是巧宣传,二是大投入。”新农保启动之初,正是秋收农忙季节,乡里专门派出宣传车,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宣讲政策,村里利用高音喇叭早晚播报,真正让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县里投资75万元,购置了微机、档案柜等硬件设备,还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了30多名专职劳保员,进村入户摸底登记、送钱上门,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自然踊跃参加。
与全县情况一样,方山县积翠乡孔家庄村212名适龄村民全部参加了新农保。村支书高宝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群众每年缴费100元,按15年计算,总共缴费1500元,等到了60岁以后,每年至少可领到720元,两年多时间就能把缴费的钱全部领回来,即使有什么人身意外儿女还可以继承,这样的好事谁不乐意呢。”
为把市委、市政府这项惠民举措尽快落到实处,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本着方便群众办理业务和高标准起步的原则,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办公场所配备了休息椅、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为各乡镇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工作设备。由于新农保涉及人员数量多,工作量非常大,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按时将基础养老金发放到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手中,他们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24小时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全力开展参保人登记、信息采集和比对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新农保制度的实行,使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实现了“养老不犯愁”。此举犹如和煦春风吹遍了吕梁老区的山山水水,许多群众对这一重大决策拍手叫好。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