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数九隆冬正是土地冬眠、农民休闲的间歇期。如今,随着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在静海大地上,农业项目开发、建设、生产的场面如火如荼。日前,记者兵分多路深入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进设施大棚的田间地头,亲身感受静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喜人变化。
易丰源蔬菜种植合作社:
靠创意提升农业档次
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超前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在大丰堆镇设施农业示范区的天津市易丰源蔬菜种植合作社,遵循着科技发展的思路,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发展,靠创意提升农业档次,靠科技引领发展,从项目落地,到效益凸显,体现了现代农业潜在的巨大利益空间。
新年伊始,正是这里叶菜出棚上市时。在芹菜采摘大棚,合作社农艺师赵龙告诉记者:“叶菜是大棚高效的首选项目,轮作周期短,产量高,市场行情好。今年,易丰源合作社引种北京种子中心改良的新芹一号,叶筋少,口感甜,营养价值高,全年可轮作四茬,每棚每茬产5000公斤,每亩年纯收入可达4万元,比传统品种获益提高两倍。”
功能多元的创意理念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该合作社的成功探索,为开发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合作社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靠创意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档次,并且按照生态型、旅游型、体验型、园艺型、品牌型农业发展思路,不断拓展经营范围,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营项目,丰富经营内容,最大能力地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健康食品和休闲文化的需求。
该合作社理事长王群说:“按照既定的发展规划,今年各功能区全部锁定服务时间点,倒排工期,实行不间断施工、生产,每天近百人直接参与生产作业。入冬以来,新规划的40栋冷棚骨架已经搭建就绪,完成冬季植树8000株,5万株茄子、5万株黄瓜、6万株西红柿已经开始定植。二期建冷棚300亩,建成之后种植甜瓜,1月份瓜苗入棚,3月份第一茬瓜进入采摘期,保证春节市场供应。”
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新年赢得一个好彩头
元旦期间,大邱庄镇的天津市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举办了静海县独家“奶油草莓”采摘节,作为一台精彩的农业大戏,吸引着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乃至百里之外的市民纷至沓来,喜庆的活动场景为新年的农业开局赢得了一个好彩头。
据了解,该合作社是一家集规模种植、节能日光温室工程、无公害菜果配送、新品种研发、残疾人扶贫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及面积约2020亩,投资1.13亿元,建有日光节能温室589栋,配有育苗温室大棚5600平方米,检测室、物联网室、蔬菜交易市场冷库、恒温库及蔬菜整理加工车间等累计达2.4万平方米。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绿色、优质、安全的需求,我们在棚区推广实施变频集中供水等一系列科技管理技术,进行绿色、无公害蔬菜规模化生产。为了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菜”,我们提高蔬菜基地生产的“信息化、精确化、智能化”水平,构建了生产一线的物联网设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构建了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示范展示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设施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传输、自动化控制。”该合作社负责人顾靖介绍。
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该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近500个农户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同时,采取“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和直达配送等营销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目前,该合作社在全县率先使用标准化自动化展示温室及园区局域骨干网络系统等多项管理系统,蔬菜基地信息化、精确化、智能化水平极大提高。
禾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让农民收获丰收喜悦
党的惠农政策催生现代农业的发展,助力土地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在愉快的劳动中收获丰收的喜悦。
在西翟庄镇天津市禾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基地,一栋栋高架结构的现代化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都孕育着一个丰收的季节,都生长着农民致富的希望。走进大棚,呈现在眼前的不只是嫩绿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水灵灵的生菜、鲜艳的草莓,更让人欣慰的是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成功转化。在现场正忙着打包装车的该合作社负责人崔红利介绍说:“随着春节的临近,无公害蔬菜销售日渐火爆,每天出产鲜菜近3000公斤,市场行情好,生产效益自然高,每个棚年可获纯收入达4万多元。”
据了解,该合作社现有新型现代温室大棚48座,为了保证蔬菜质量,他们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对蔬菜进行科学种植管理,使产品品质、口感回归自然;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对蔬菜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拒绝使用危害食品安全及人身健康的农药及其他化学品;坚持新鲜第一原则,进行服务管理,为广大客户适时提供优质的产品。2013年,该基地种植的“禾鑫晟”蔬菜通过质量检验部门检测,被确定为无公害有机蔬菜,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口碑。目前,合作社已经与本县和周边多个地区建立了长期订单供销关系,年产量400多吨,年纯效益达200多万元。
龙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实践中探索经营出路
采取采摘销售、订单销售、社区专卖、“农超对接”和会员制销售等多元化营销模式,建立稳固销售网络,是静海镇天津市龙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实践中探索的一套经营出路。特别是对樱桃苗木销售采取“订单销售”形式,重点供应合作社成员和合同用户,为用户搞好配套栽培技术服务,使用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该合作社技术人员李中喜说:“我们这个精品樱桃园2013年开始建设,种植的樱桃品种主要以红灯、美早为主。2014年年初试种成功并上市,获得消费者好评,每市斤樱桃可卖到100元左右。由于去年是第一年栽种,必须要控制好坐果率,产量并不高。今年,果树已进入盛果期,产量和效益较去年将有大幅度提高。”
采访中我们还注意到,每个樱桃棚的地上都铺着一层黑色塑料膜,李中喜说:“这样做是为了控制棚内的湿度,坐果之后湿度要小,所以要铺上地膜防止地气蒸发,因为湿度大了以后花谢会粘在果子上,影响果子的质量。”
合作社负责人苑森同介绍说:“项目建设之初,我们的定位就是要建成在全县有特色的高端农业。樱桃示范园正常运营后,可直接带动1000名农民从事高品质果树种植,并带动包装、保鲜加工、冷链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
绿之海果树种植合作社:
农业项目引进坚持高起步
在项目引进上坚持高起步,引进品种优、效益高的项目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与天津市龙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仅一路相隔的天津市绿之海果树种植合作社就是一个新品种引进的成功尝试。
该合作社是静海镇2014年下半年新引进的一个精品农业项目,目前基础建设和果树移栽工程已经完工。走进项目区,工人正在忙着做一些工程扫尾工作。设施大棚内,合作社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着供热设备。
据合作社负责人杨广朝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500亩,目前已建设设施大棚107栋,主要以种植雪桃为主。引进的新品种雪桃具有早熟、口感好等特点,市场前景较好。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株株桃树已经冒出了嫩芽。正在调试供热设备的技术人员介绍说:“这个品种不仅品质好,而且上市早。现在我们正忙着为大棚升温,温度上来后,再有10多天桃树就开花了,3月中旬果子就可以上市了。”
该镇负责农业的副镇长王炳建说:“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品种好,加之可以错期种植,所以效益比较高。产品上市后,每斤可以卖到35元左右。”
满意蔬菜种植合作社:
挖掉了农民的穷根子
设施农业的加快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让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唐官屯镇满意庄村的天津市满意蔬菜种植合作社通过有序运作,确实让社员们从中受益匪浅。
虽正值寒冬,记者在该合作社的设施农业基地感受到这里处处绿意盎然、瓜果飘香。除了各种常见的叶菜和果蔬类种植外,该村经过探索试种成功的台湾四季果桑和无花果等新品种已近成熟,春节前可陆续采摘上市。
在与社员的谈话中得知,过去这里的农民根本不种菜,更别说蔬菜大棚了。现在可好了,村里帮村民们建了高标准的二代节能温室大棚,想种啥菜都行,有的一期承包2个大棚,全年纯收入比上班的工资一点不少。
一期建设的180个大棚2011年冬天已全部投入使用,种植户达到170多户。合作社理事长刘文宝说:“为提高种植技术、搞好产销服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村分别组建了观光旅游、林木、瓜果种植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委派专门人员赴京津冀和山东寿光等地学习,聘请县农业技术人员和外地果蔬、叶菜专家指导种植生产,并注册了“康泰莱”无公害蔬菜商标。经过三季的试验种植,菜农们从中得到了实惠,所种植的油桃、甜瓜和各类果蔬产品全部销往本县及周边地区。凭借良好的产品品质,合作社被市农业部门认定为天津市无公害蔬菜产地。”
提起设施农业,满意庄村的村民都心服口服,人们自豪地说:“发展设施大棚改变了过去我们这儿不种菜的历史,实现了设施农业零的突破,带领我们从地里刨出了‘金疙瘩’。”
冬寒料峭,在走基层感悟农业转型升级的采访途中,一段段增收致富的佳话,一个个创业发展的典型,一阵阵抑制不住的欢笑声,令笔者心生感慨,觉得农业的出路和创新的思路一脉相承,农业的出路,依然要靠农民自己去闯、去干。(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