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主体带动 银农对接撬动 创新销售拉动
春暖花开,太谷县任村乡东贾村农家乐合作社社员成卫兵和妻子经营的农家小炒菜日渐红火。成卫兵是合作社的接待标兵户,凭借原汁原味和价格实惠的农家饭菜,去年老成累计接待了3000余名来自太原、榆次和周边的游客,一年下来,他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在太谷农村,老成的家庭收入只能算普普通通。据了解,去年太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4027元,比上年增长12.1%,已连续8年领跑晋中。
太谷地处晋中腹地,无矿产资源,属典型传统农业县。近年来,该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做法有三:
经营主体带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着力打造以蔬菜、干鲜果、苗木花卉和养殖为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以去年为例,该县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推动农民增收。县财政拿出4000万元用于补贴设施农业、土地流转、集约化育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到年底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个,家庭农场229个;新培育龙头企业8家,总数达到48家,年加工收入36.5亿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户4.5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2%。特别是相关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8万余人,为农民年增收3000万元。
银农对接撬动。政府搭台,实现银农对接,撬动农民增收。通过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合作平台、微企服务平台、保障平台和融资平台,解决各类农企在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资金难题。据统计,2014年太谷县各类涉农贷款达30亿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金融支持。
创新销售拉动。引导农民、农企把市场需求作为第一信号,通过打造品牌、创新模式、拓宽渠道增加农产品销售,拉动农民增收。其中,网络销售模式已成为产销对接、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到2014年底,全县60余家农产品企业进入网络销售,年销售额平均增加15%以上。这些销售模式将农户与市场有效连接,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上档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