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9月,让人不可忘记的除了中博会之外,就是9月的异常天气了。10月11日,记者在省气象局了解到,今年9月,我省多次出现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至异常偏多,且平均气温偏低,日照时数偏少。如此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对此,记者就今年9月我省出现的异常气候,采访了山西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张建新。
今年9月我省降水偏多。平均降水量为119.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近1倍,比2010年同期偏多45毫米,为我省自1971年以来同期第三多降水量。从空间分布来看,全省各县降水量介于14~335毫米之间,其中北部大部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中南部大部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运城市全区和晋城市西南部的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大同大部、朔州和忻州西部降水量偏少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正常~异常偏多,其中中南部大部降水异常偏多。
与此同时,今年9月由于降水多气温偏低,日照偏少。全省平均气温为15.2℃,比常年同期偏低1.2℃,较去年同期偏低2.2℃,为1971年以来同期第五低值和近10年最低气温值。今年9月,我省各县日照时数介于56~237小时之间,其中,大同和朔州大部、忻州西部的日照时数在200小时以上,运城全区和长治局部地区的日照时数在100小时以下,其余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在100~200小时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偏少,南部大部分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偏少50小时以上。而且,部分地区农作物遭受了霜冻危害,9月17日至21日,大同市8个县、朔州市6个县和忻州部分市县陆续出现了初霜冻,各县初霜日与常年平均比较均偏早,对未成熟作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另外,中南部麦区由于大秋作物贪青晚熟影响了腾地和秋播。
张建新解释说,虽然充沛的降水给我省来年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储备了足够的底墒条件,但由于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气温偏低、日照偏少,我省大秋作物成熟期较常年明显推迟。
据省气象台预报,预计10月份,我省降水量介于15~65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南部及中部偏东地区降水偏多,其余地区降水偏少;气温较常年偏低,大部分地区偏低幅度介于0.1~0.5℃之间。目前,我省大秋作物将进入大面积收获阶段,张建新建议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农时,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获晾晒已成熟作物,并注意通风贮存,确保颗粒归仓;中南部麦区要趁墒适期播种,争取一播全苗,并做好冬小麦苗期管理工作,及时查苗补种,力争冬前苗齐、苗壮,为顺利越冬打好基础。农民朋友应关注当地气象台发布的降温预报,提前采取防冻措施,防止强冷空气侵袭造成冻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