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合作社要闻
老朋友又回来了        九江市供销社扎扎...
时间:2004-06-04 00:00:00来源:作者:

  位于庐山脚下的江西省九江市供销社,认真搞好深化体制改革,同时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大做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走过了脱贫解困求生存的艰难岁月,也走过了改革创新谋发展的壮丽征程。

供销社在改制中创新发展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后,供销社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了。许多原本由供销社独家经营的项目和品种,也由于市场的放开,遇到了民营经济强有力的竞争,在价格和经营环节上受到了各种碰撞和挑战。供销社在农村的市场份额也日复一日逐渐缩小。尤其是供销社系统两张王牌农资和棉麻受到市场冲击后,供销社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简直像是遭遇了“滑铁卢”:全市基层社亏损面高达66%,全系统亏损额累计达1.5亿元,许多基层社和直属公司几乎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供销社的出路在哪里?九江市社系统经过认真学习和讨论,一致认为供销社原有旧的体制经营模式和思想,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浮于事,过重的包袱,繁锁的条条框框已成为供销社发展前进的羁绊,而要丢掉包袱,解脱羁绊,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革。于是从2001年下半年起,由瑞昌市修水县等部分基层社拉开了改革序幕,打响了全系统改革改制的攻坚战。几年来,经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市改革改制面已达60%,参加改制总人数1.25万人。其中:基层社190个已完成132个,置换身份6500人,重组基层社52个;社属企业117个,完成改制3900人,重组企业13个;全市11个县社改革工作全面铺开,修水、永修、瑞昌、垦子、武宁、德安等县(市)已全面完成。凡改制资产重组后的企业基本达到“四化”:产权清晰多元化、机制灵活市场化、因地制宜优势化、综合服务全程化。
  经过改制后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11个县级社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实行资产重组股份制的农资公司,经营理念焕然一新,企业活力充分显现。通过他们的努力,仅一年时间便把原本已失去的农资市场份额又重新夺了回来,市场份额由原来不足20%上升到80%以上。如湖口县新兴农资有限公司去年6月便销售各类化肥15000余吨,销售额1200余万元,网点及辐射面50个,实现盈利20余万元,农民见到供销社又开门卖化肥农药,送货到村到田头,便欣喜地说:“老朋友又回来了。”许多直属企业通过改制焕发了生机,纷纷加入到扭亏增盈的行列,亏损面以60%速度锐减。此外,全系统加快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几年来共招商48家,引进资金4.2亿元。使供销社所属企业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充实,重新焕发了朝气。全系统2003年销售总额达11.6亿元,实现利润109万元。

供销社助农增收立新功

  九江市供销社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在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助农增收中做了很多实事。
  抓好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相关专业社齐头并进。各县用典型引路,抓一个成功一个,力争做大做强。武宁县以黄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该公司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创产值4300万元,带动全县1.1万户农民增收317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441元。该县在做好黄姜文章的同时,先后兴办起了辣椒、三笋、蚕桑、百合、中药材等13个专业合作社,向大城市发运农副产品总量达100万公斤,农民增收180余万元。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省省级龙头企业总共只有六家,九江市供销社便占了两家。供销社扬己之长,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先后在武宁黄姜开发有限公司、湖口县油脂化学厂,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给予更大的支持。使龙头企业更加完善壮大,实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影响农户为创造更大的效益作出了贡献。

村级综合服务站获得好声誉

  九江市社和永修县社积极探索供销社为农民服务的功能,在1998年洪灾之后,国家拨款兴建移民新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