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转变
1998年底,遵义市供销社系统共有186个独立核算单位,在册职工1358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3828人)。由于改革滞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包袱沉重,从1991年起,遵义市供销社连续8年发生巨额亏损。到1998年底,遵义市供销社累计亏损已经达到3.03亿元,负债高达7.17亿元。遵义市供销社的资产总价值只有6.29亿元,资产负债率113.99%。也就是说,遵义市供销社即便把资产全部卖光,还有近1亿元的亏空,而每个职工背负着几千元的债务。
生死抉择之时,遵义市供销社开展了“供销社何去何从”的大讨论。供销社人开始认识到:供销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会消灭供销社。供销社企业的出路在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产权;改革的措施是因企制宜、强力推进;改革的目的是强化服务、加快发展、振兴供销社。
遵义市供销社在深入调研、组织研讨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并争取到市政府的支持,同时从企业转变体制、职工转变身份、联社转变职能、改革成本组织、社有资产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发展无路的企业,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基础上关闭解体;对竞争性企业,职工全员转变身份、重组发展;对骨干优势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扶强做大,围绕市场需要重点办好为农服务的龙头企业。
到2004年底,遵义市供销社在资金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筹集了改革成本近3亿元,用于清退社员股金、补交社保统筹金、清偿债务和职工转变身份补偿金,使离退休的3000多名职工进入了社保,转变身份的9500多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五年时间关闭解体企业91户、剥离重组19户、新建股份合作制企业12户,社有企业步入了无亏损、无负担的健康发展轨道。到2001年9月,遵义市供销社汇总盈利,结束了连续十年巨额亏损的历史。
立足“三农”搞服务
经历改革之后的遵义市供销社,该走的人走了,该关的企业关了,是不是意味着供销社从此完成了历史使命呢?遵义市供销社主任田应昌说,供销社现实的发展不是以人员的多少来决定的,而“关停并转”的企业是那些“拖后腿”的企业。遵义市供销社从表面上看是人员少、企业精,但是它所发挥的作用却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遵义市供销社找准了位置,在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助农增收中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
一是盘活资产办市场。几年来,遵义市社全系统投入资金近2亿多元,对原来的门市、库房统一规划,改造兴建市场。现已建成各类市场38个。这批区域性的工业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废旧物资等市场,种类齐全,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形成了当地的“龙头”。通过兴建市场,遵义市供销社实现社有资产增值近亿元,年新增收入1500多万元。
二是引入资金兴市场。遵义市供销社按照总社提出的“以转变职能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的要求,开辟新型经营业态,扩大市场经营范围。遵义市供销社茶果公司通过引资1800万元,在中心城区兴建的占地近1.3万平方米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成为黔北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三是办好市场树形象。由于受体制影响、机制制约的服务功能受到市场的巨大冲击,供销社曾一度在农民的视野中消失。而“市场”的兴旺和优质的服务,使供销社又重新回到了农民的心中。桐梓县花秋供销社通过改善交易环境,提升交易层次,强化为农服务,建成了“供销社一条街”,有门店42间,营业面积1820平方米,库房面积700平方米。一些外地客商看到“供销社一条街”也惊叹不已。
四是围绕市场促发展。遵义市供销社组织实施了两年建成新机制、三年建成新网络、五年形成新格局的“235工程”,强力推进了供销社的市场网络建设和以农村市场为基础,中心集镇市场为纽带的城乡互动流通网络体系建设。遵义市农资日杂公司牵头建设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使供销社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占有率保持在80%以上。
如今,以企业转变体制、职工转变身份、联社转变职能为内容的改革,给遵义市供销社带来了明显的变化。
社会生存环境明显改变了。供销社从自身矛盾重重向政府伸手到开始为政府分忧,逐步改变了供销社的社会形象。桐梓县花秋供销社的供销社一条街、遵义县新舟供销社的农村超市都成了贵州省供销社系统的亮点。
供销社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目前,遵义市供销社发展培育了市农资日杂公司一家国家级为农服务的龙头企业和市茶果公司市级农产品、果品经营的龙头企业,已建成生产、流通、加工等类型的专业合作社21个,带动农户3万余户。建立和完善了以村级综合服务为基础,基层社为枢纽,县联社为依托,市社为龙头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
供销社服务手段增强了。通过几年来的改革,供销社经营网点已恢复到600个以上,供销社农资经营的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不到20%,已恢复到70%以上。
供销社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了。2004年实现效益1000万元,利润240万元,市社所属的15个考核单位无一亏损,出现了遵义市供销社成立5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局面。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