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进入冬季,但山东省威海市供销社系统在广大农村兴办的日用品超市里却是红红火火,一片繁忙景象,采购的人群络绎不绝。
农村流通显身手
由于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威海市供销社把目光再次投向了承载着供销社几代人情怀和梦想的农村。
一个发挥自身优势,瞄准农村市场,运用新型业态,建设以农业生产资料和烟花爆竹分销网络、农副产品购销加工网络、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为支撑的“新网工程”初露端倪。
2006年,全系统兴办了13处日用工业品超市,总数发展到52处。
改建、改造农资农家店273处,各类农资经营网点近900处,以各农资公司为龙头,以农资超市连锁店为主体,以科技服务为手段,上联厂家、下接农户、面向市场、流转顺畅的农资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诚信供销、合作兴农”服务品牌成为威海市公布的首批13个优质服务名牌之一。
在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全市供销社有5处企业被确定为依托企业,已达标的农家店近200个。
社区服务擎大旗
2006年开业的荣成市滕家镇孔家社区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0亩,不仅有供销社兴办的系统第一家养老院,而且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健身娱乐等服务项目应有尽有。农民都说:“到社区买东西放心,有娱乐开心,问农技省心”。像这样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威海市供销社系统2006年已在荣成地区建成开业了9处,还有20多处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针对农村需求多样性、综合性特点,他们提出以日用品和农资连锁经营为基础,整合各种物质文化资源,在大村、强村、中心村兴办集经营性、公益性、中介性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逐步转变农民“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城里”的消费习惯。
威海市供销社正考虑逐步把再生资源、幼儿园、旅游、邮电、代办各种费用等经营服务项目纳进去。同时,积极协调整合体育、文化、科技等部门资源,变当前供销社“独唱”,为更多部门“合唱”。
合作组织得民心
2006年10月13日,威海市供销社举办了全市第一期农民经纪人培训班,由此拉开了农民合作组织培训的帷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作用明显的农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乳山市盛产大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农户不能抱成团、握成拳,经常增产不增收、丰产不丰收。为此,乳山市供销社牵头组建了乳山市大姜生产技术协会,从新品种推广到新技术应用,从施肥用药到病虫害防治,从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到商品销售都由协会“一手包办”。协会委托经纪人会员在全国17个省市设立了直销点,仅此一项,每吨大姜可为农户增加收入400多元。如今,已有14个镇363个村的农民从事大姜生产,会员发展到5800人,种植面积达3.5万亩。
威海市供销社采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方式,两架“马车”拉着农民闯市场。先后培植了荣成副食品公司、文登汇润果品公司等商贸流通型龙头企业,培育起了“圣农”牌花生、“汇润”牌苹果、“金海岸”牌大姜等农副产品品牌。全系统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流通企业发展到6家,文登汇润果品公司、文登食品联合加工厂、乳山大姜生产技术协会成为全国供销社系统重点龙头企业。仅2006年,全系统农产品生产基地就增加了1.6万亩,总数达9.1万亩。
从守着破屋子、土台子、烂摊子无事可做,到越干事越多,威海市各级供销社如同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翻飞起舞。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