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这鸡蛋可真香呀。”在重庆市万州区农建家禽养殖合作社的展台前,许多观众一边品尝他们现场炒制的鸡蛋,一边啧啧称赞。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书清说:“我们生产的都是无公害生态鸡蛋,每斤市场价10元多,现在社员已经发展到周边16个县市区,年产值超亿元了。” 农民日报记者刘刚摄
四川省双流县新兴特色蔬菜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0余户,年产值达500余万元,社员平均年增收1.5万元。“本届农交会开在了家门口,给我们带来了商机,我们将诚邀农户加盟和各界商家投资发展。”合作社经理黄棉禄说。
农民日报记者徐华摄
农民日报记者 孙鲁威 李海涛 阮蓓
热闹的农交会2号馆,前来交流洽谈的人络绎不绝。这里是第九届农交会首次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展示交易区。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近3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带来了他们生产的300多种特色优质农产品,更展现了他们为粮食增产、促进增收、保障供给做出的重大贡献。今天,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农技推广的新平台、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社会管理的新载体”,整装走上农交会,充分显示了整合的力量。
合作生财
合作社自己总结出的发展经验是,行政推动,市场驱动。2007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2009年的示范社创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蓬勃发展好时期。目前,合作社已达44.6万家,实有入社农户3570万,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3%。一次次走进这个展区,记者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持鼓励政策对合作社发展的有效指引,也感受到全社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注和欢迎,还感受到,作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合作社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正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三化同步”,合作社是个有效抓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合作社发展地位,农业、财政、金融、税收等部门制定了扶持政策,把合作社推上了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大舞台,合作社发展已经纳入国家政策扶持体系中,合作社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农交会上,记者看到了政策的效力。
“如果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提高,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话,就谈不上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也就不可能实现节本增收。”黑龙江省五常市丰粟有机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松柏一边给记者展示晶莹剔透的大米,一边说,“以前农民没入社时,这么好的水稻只能卖一块六七一斤,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利润。有了合作社,农民联合起来,经营的产量大了,就有了谈判的话语权了。”
全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在浙江,全国第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诞生在浙江,全国第一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诞生在浙江——浙江展台用三句简短而醒目的话表明了浙江合作社发展在全国的引领地位。“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促进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办了不划算的事儿。”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赵宗英对记者说,下一步政府的引导是要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经营能力。
农民组织起来能干很多事,目前农村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而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农村文化产业才有可能迎来大发展的春天。农交会上,许多合作社带来了他们的民间工艺品,用粮食和秸秆加工字画产品就成为一个新看点,赚足了参观者的眼球。在陕西华县龙凤皮影专业合作社的展台前,各种皮影工艺品和收藏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介绍说:“合作社现有社员30多户,雇工200多人,收益不错。以前大家都是散户,彼此之间还有竞争,相互压价,现在大家一起干,市场的盘子也大了,收入也跟着上去了。”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入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同业农户高出20%以上。
合作升级
农业技术推广一直是农业发展的软肋,而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织载体,高新技术试验示范的有效承接平台,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主导力量。据统计,全国44万多家登记注册的合作社中,有95%都能为成员及时提供各种有效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由农技推广人员参与领办的合作社达1万多家。农业部确定的第一批819个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单位中,有391个是合作社。
在河南省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展台前,有“生命之果”美称的树莓让参观者驻足,大家在品尝树莓果汁和干果等产品后赞不绝口。合作社负责人对记者说:“为了搞好树莓的种植,合作社定期邀请专家对社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使社员掌握了浇水、施肥、修剪、采摘等方面技术。合作社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统一采摘、统一加工销售’的标准化生产服务,确保合作社生产出高品质产品。”
“社员进入合作社后,生产行为就受到约束,社员之间相互监督,严格实行‘五统一’经营,进行规范化管理,落实标准化生产程序,全面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南京高淳砖墙永成水产品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史忠国对记者说,“在我们合作社的示范、指导和带动下,周边的蟹农从只顾数量不顾品质的大养蟹,到养大蟹,再到养生态优质蟹,每亩增收达3000元。现在,一亩地放多少螺蛳,放多少水草,大家都会自觉主动地按标准去投放。”
据统计,目前全国4万多家合作社实施了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标准,2.4万多家合作社通过了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2.56万家合作社拥有了注册商标。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把先进的农业管理和技术模式快速有效推广。反过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合作社的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合作社已成为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生力军。
合作发展
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标志,合作社是实现规模经营的主体。截至2010年,有2216万亩土地流向合作社,占流转总面积的12.3%。规模经营使合作社的产品有了直接与市场对接的能力。目前,许多合作社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有了想向加工、流通环节延伸的需求。一些上规模、有品牌的合作社把触角伸向了产品销售终端,普遍参与了“农超对接”、“农校对接”,或在城镇建立了连锁店、直销点、代销点。在农业部和商业部的共同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农超对接”工作,1.4万家合作社和超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零距离接触”。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先后在全国23个省市、50多个水果批发市场建立销售网点,在广州、无锡、宁波等地专门开设了“玉麟”西瓜专卖店。浙江忘不了柑橘合作社也实现了全国联网销售,仅在杭州就有数十家分店。重庆海林种养友好生猪专业合作社的“黑土猪”进入了人人乐、华润万家等超市。陕西华县的合作社的蔬菜直接配送至各大高校食堂。
“要想收益最大,必须延伸产业链条。”重庆市涪陵区文观大米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李迎春告诉记者,合作社2006年成立之初,只是给社员提供技术服务,那时卖大米都按大袋子卖,现在通过打品牌后,5斤一包的精品米能卖到88元,而当初只能卖到12.5元。南京高淳砖墙永成水产品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史忠国说,他们通过产业化、品牌化运作,使商品蟹价格比以前增加30%~40%。相对优质的螃蟹进入各地的连锁店、星级酒店。在一些高端场所,一只4两公蟹或3两母蟹能卖到128元。
在不断摸索下,部分合作社正在尝试一些新型的营销和销售模式。福建省德化县戴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志军告诉记者,合作社生态放养的黑鸡是“有身份”的鸡,消费者通过黑鸡“脚环”上的号码可以上网或编辑短信查询其生长过程。销售模式也减少了中间环节,客户通过电信114或移动12580订货,每天中午12点前给公司下订单,次日早上6点半前宰杀、保鲜、包装,6点50分前通知EMS配送,中午12点就能送到顾客手里。“从宰杀到收货不超过6个小时,保证新鲜。”刘志军拍着胸脯说。
合作社,加油!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