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合作社要闻
“合作奔富路“——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时间:2012-01-14 10:40:01来源:作者:新生

  在梨树县夏家农民合作社,社员们唱得最多的歌叫做《合作社之歌》,这是我国第一首由农民合作社创作的歌。据统计,吉林省的合作社社员已达70万户。截至目前,全省农民合作社已突破2万家,预计2011年社员户均实现纯收入27900元,人均纯收入7980元,比非社员人均收入高1000元左右。

    五项措施助推超常规发展

    强化政策扶持。近年来,省里相继出台《意见》,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40条支持政策。在2004年至2010年省委7个一号文件中,就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各市县出台相关文件30多个。

    强化资金支持。吉林省一直把资金扶持作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措施,自2004年以来,国家和省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近4000万元,市县财政扶持资金2100多万元。2011年,省财政又安排专项资金23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合作社发展。

    强化典型示范。目前共确立省级示范社703个、市县级示范社810个。收到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强化宣传培训。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共组织普法下乡活动180次。积极开展经验交流。2008年以来,全省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707场次。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计划。目前,全省9个市(州)共培训合作社辅导员1630人,合作社管理者2000人,能够领办创办合作社的农村能人2000人。

    强化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平台”,“一软件、一网站、一平台”为合作社提供了政策指导、技术信息、产品营销等全方位的网络服务。

    通过实施以上各项措施,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1331个,较年初增加了9984个,增长88%,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和带动农户分别达到70万户和89万户,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7.5%和22.3%,无论是组织数量,还是带户功能,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五个转变见证成长之路

    由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只有96家,到2010年达到11347家,而今已突破2万家。

    由起伏发展到稳步发展。合作社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之前,发展的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处于起伏不定、断断续续状态。如今,稳定性以及数量、规模和层次日益提升,基本上是办一家、成一家、稳定一家、壮大一家,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由松散发展到规范发展。现在,各地合作社的经营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健全,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由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前些年办合作社很多农民想拉都拉不进来,现在是主动要求加入,一些曾经退社的农户又纷纷回到社里。农民的内在要求之高涨、愿望之强烈是从来也没有过的,呈现出一呼百应、跨地区寻求合作发展的好势头。

    由放松发展到重视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越来越重视农民合作社,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和社会有关阶层也纷纷加入进来,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近5年来,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各类金融机构投放贷款近4亿元,对合作社扶持力度之大,在吉林省历史上是空前的。

    五大成效奔向新农村目标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民主管理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减少矛盾纠纷,充实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使生产、加工、运销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1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达到43亿元,年终盈余8.6亿元,分红5.2亿元。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合作社通过与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校开展联合或合作,统一进行疫病防治、技术培训与推广、检验检测等,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更新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组织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改变乡风习俗,树立了良好的文明风尚和道德风尚。

    统一组织力量搞建设,改变农村面貌。许多合作社和社员共同出资对现有村落进行重新规划改造,使村容村貌得以改善。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加快农村民主管理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既弥补了家庭经营的不足,又承担了集体经济“统”的功能,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相互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治理结构,推动了农村基层加强和改进民主管理。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