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合作之路是必然选择。盐湖区王范乡刘村庄村立足韭菜产业,依托专业合作社,创新技术、打造品牌、拉长链条,成为远近闻名的“三晋韭菜第一村”,为全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依托产业“立”社
刘村庄村有230户950口人、2200亩耕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光照充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刘村庄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韭菜种植。村民孙海奎、卫满堂等种韭菜当年亩均收入2000余元。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开始大面积发展韭菜种植。不到5年时间,该村韭菜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随着形势的发展,菜农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刘村庄村成立了韭菜产业协会。2007年,在协会基础上成立了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市场+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使该村韭菜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该合作社种植韭菜1.6万亩。合作社除对茎叶、韭薹、韭种直接上市销售外,还对韭花和“薹下韭”进行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刘村庄村的韭花加工厂,年加工韭花300万余公斤,增值300万余元。
凭借科技“兴”社
先进技术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合作社不断创新韭菜种植技术,积极进行技术培训,推动韭菜产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到精。
刘村庄村在韭菜种植技术创新过程中,经历了大田韭菜、冷棚、弓棚和寒露棚、冬棚、春棚等阶段,实现了韭菜全季节上市和无公害生产,先后进行了大田韭菜搭“冷棚”、推广使用除草剂、草帘增温建弓棚、“错开上市”有诀窍、无公害生产赢市场5次技术创新。
每次种植技术更新后,合作社都及时予以推广。先后聘请农科专家100余人次,培训人数达7000人次,并安排科技能手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对于掌握了种植技术但缺乏资金的菜农,合作社积极与当地信用社联系并提供担保,为菜农争取惠农贷款。
打造品牌“强”社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合作社通过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推广,大力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特色品牌,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在盐湖区农业综合开发办等涉农部门的支持下,刘村庄村联合邻近村对韭菜种植基地的万亩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夯实了韭菜产业发展的“地基”。
——推行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制定了韭菜种植标准化规程,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在产品生产上,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检测、统一销售的模式,为菜农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
——进行市场化推广。2007年,合作社注册了“涑水”品牌,开设了网站,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品牌策划、包装和宣传,提高刘村庄韭菜品牌的知名度。在品牌效应感召下,浙江客商投资600万余元,在当地建起了一个占地30余亩的韭菜专业批发市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