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工商局了解到,近年来,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快速增长,规模显著扩大,入社农户不断增加,在引导农户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组织农民发展优势特色产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仅今年1至10月就登记注册了514家,是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5周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截至今年10月底,天津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49户,出资总额86.7亿元,入社成员总数达9万余人。结构分析大致情况是:从资金数额情况看,超亿元的8户,资金数额15.46亿元,分别占0.27%和17.82%;5000万-1亿元的10户,资金数额6.11亿元,分别占0.37%和7.04%;1000万-5000万的137户,资金数额21.34亿元,分别占4.65%和24.60%;500万-1000万的275户,资金数额16.18亿元,分别占9.33%和18.65%;100万-500万的1184户,资金数额22.98亿元,分别占40.15%和26.49%;100万以下的1335户,资金数额4.67亿元,分别占45.27%和5.38%。从行业情况看,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的1513户,比重为51.31%;从事养殖业的923户,比重为31.30%;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及其他类的513户,比重为17.39%。
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合作层次越来越高。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正从单一的产前、产中等生产领域,逐渐向流通、品牌经营等领域拓展,有些合作社基本上实现了农资供应、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品牌包装等服务。合作社,特别是联合社,经营范围由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为主逐步的趋于多元化,从农副产品的生产延伸至加工、储藏、运输、包装、销售全过程,包括相关品种的引进、技术咨询服务等。
区域分布经营特色鲜明。有的乡镇因地制宜,积极依托本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合作社,涌现出了许多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之乡。如武清区大黄堡、上马台以水产养殖为主;汉沽茶淀镇以葡萄种植为主;静海县西翟庄的枣树种植、团泊的水产养殖等都有区域产业化分布的趋势。这种区域产业化十分有利于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和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有效减低了单个农户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部分合作社已基本实现了资金、土地、人员、设备的优化整合,开始涉足产品进入市场前的各个环节,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同时,已有多家合作社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了区域农业的设施化和标准化发展水平。
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越来越强。合作社取得了惠中源达、茶淀葡萄等集体商标,洪喜动物、贝类养殖商标,众辉、凤英新鲜蔬菜种植商标,绿康、凯泰等禽蛋、花卉商标,门类齐全,品牌效应凸显。天津华大食用菌经营专业合作社在完成设立登记的同时成功注册了50个注册商标,创下了申报注册商标并核准成功的最大数量记录。商标战略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影响力在逐年扩大,为合作社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据悉,天津市各级工商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行政指导力度,不断地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服务措施创新。特别是将进一步研究探索农村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改革,一般性行业要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条件,放开经营范围。同时,注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商标,包括驰著名商标,要推行一社一品、一村多品,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同时加强广告宣传,发挥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