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为支撑解决病虫害防治“最后一公里”问题———安徽省长丰县豸铺农作物病虫害机防专业合作社经验介绍
时间:2013-03-08 00:00:00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柯静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长丰豸铺农作物病虫害机防专业合作社是在“长丰县杨庙镇豸铺机防队”基础上,于2007年12月在县工商局注册成立。成员从成立初的16人发展到现在的212人,拥有机动喷雾器178台,有26名机手带机入股合作社。防治业务从成立初期的单一代防治发展到统防统治、全程防治、合同防治和引进先进植保技术、植保器具,推广植保新技术、新农药。业务范围覆盖到吴山、水湖、义井、陶楼等乡镇,以及淮南曹庵镇、寿县小甸地区。2009年合作社开展机防面积达20万亩次,实现合作社社员人均创收4000余元。2008年度获得了长丰县实施现代农业“418”工程先进单位(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长丰县农作物病虫害机防专业合作组织一等奖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省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规范合作社运作。合作社抓住2006年农业部在长丰县杨庙镇率先试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遇,努力建设“十有”专业防治合作社,即:有《章程》、有规章制度、有组织牌匾、有注册登记、有办公咨询场所、有联系电话、有喷雾器10台以上、有专业机手15人以上、有新农药展示经营柜台、有病虫发生的信息发布。建立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根据《长丰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机防工作考核办法》,对专业组织的运行、管理、防治、防效和节本省工增效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考核评价,激发成员工作热情。
(二)加强防治技术指导。实行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分片包干服务指导制度。加强有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在开展病虫识别、发生规律、防治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防治信息指导,通过病虫情报、防治明白纸和农村信息系统等途径,及时将病虫害防治信息传发给各专业防治小组并覆盖到千家万户。做好药械维修使用技术服务,邀请厂方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传授机动喷雾器的维护知识。开设24小时技术咨询服务热线,随时解答防治出现的问题。努力提升专业防治水平。
(三)注重典型示范引导。合作社每年都建立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等)重大病虫害专业防治核心示范区。在核心示范区,突出三个方面示范引导:一是开展了新药剂统防示范工作,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二是开展全程生物统防示范。三是开展针对多种病虫害综合统防示范。四是建立不防对照区,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防治效果,引导和辐射带动非专业防治示范区防治工作开展。
(四)合理设置收益分配。合作社主要通过为农户开展农作物病虫害机械化防治,收取防治用工费和药剂费。收益分配方式是,按照每桶水5元标准收费(若每亩喷2桶水,则每桶水收取4元),扣除每桶水1.5元燃油费和药械维修费,机防合作组织每桶水提取0.5元公积金后,剩余部分全部分配给机手,合作社提供的农药按照低于零售价略高于批发价供农民选择使用。为了确保机手报酬,合作社统一调配机手,按照接到的防治面积确定机手人数,确保每个机手每个工作日收入不低于70元,从而确保机手稳定。
据统计,合作社成立以来,其专业化防治效果比农民自防区提高12%,每亩多挽回损失5%。专业化防治每亩减少防治次数1.5次,每亩减少药剂和防治用工成本20元以上,每亩共计节本增效100元以上,按每种作物一个生长季节防治病虫害达3次计算,仅2009年防治20万亩次,就为农民节本增效近700万元,同时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