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晚上7时多,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半山腰上的宋杖子村笼罩在深山夜晚特有的静谧中,但村里的一家超市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我们家这个超市是村里最亮的地方,也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看到店内外如此热闹,店主宋长玉笑逐颜开。
要说站柜台,宋长玉可有了年头。30年前,他就在村“联社”里当“掌柜”,那时“联社”是村子唯一的商店,全大队十几个自然村的社员买个日常生活用品只能去那里。谁家打点“洋油”、买包“洋火”、扯几尺布,都得跑上个十里八里的。
“那时候,人穷,东西也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之类的东西,就是有钱也买不到!‘联社’就我一个站栏柜的,别人都觉得我家买东西方便,还人人羡慕哩。”但实际上,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近水楼台”的宋长玉想买点东西也很困难。一次,宋长玉想买块花布做衣服,可是只有2尺布票,就因为差上半尺,这套衣服始终没做成。
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集贸市场渐渐发展起来,老百姓买东西的选择多了。“但那时候只有乡(镇)政府所在地才设大集,从我们这样的山沟小岔走山路赶集还是很不方便。”宋长玉回忆说,他们村离最近的集贸市场也有近18公里,每次赶集是披着星星走,戴着月亮归。因为都要走羊肠小道,一些爱美的女孩子赶集去只好准备两双鞋,一双是耐磨的胶底鞋,一双是时髦的高跟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宋长玉开起了小卖部,当上了个体老板。多少年来,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但硬件并没有多大改善。“一两间暗黑的屋子、几只黑里透红的老掉牙的栏柜,经营性质变了,但家什还是那些老古董。”栏柜里各类货物都堆在一起,有时候哪个食品是什么时候进的货,就连宋长玉自己也弄不清。
2006年,宋长玉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始实施,他的店铺和众多农村小卖部、小商店一起得以修葺扩建,成为连锁超市的加盟店。他的店面由30多平方米扩建到130多平方米,藏东西的栏柜换成了可供挑选的货架,高低不平的地面铺上了瓷砖,斑驳陈旧的墙面也刷上了雪白涂料,商品由过去不足400种,一下子增加到2000多种。新店开业后,日营业额较原来猛增了4倍。“我这超市已成为全村标志性建筑,过去人们指路都先说大队部,现在改口说超市。”宋长玉高兴地说,超市进山沟小岔后,也改变了许多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村里孩子老人渐渐懂得了科学饮食,养成了喝鲜牛奶的习惯,一些农民也把高耗能的灯泡换下来,改用了节能灯,许多人都认准名牌、品牌商品,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不断增强。“咱青龙山里的每个村,都有我这样的超市。”宋长玉不无自豪地说。县里提供的资料显示:青龙已引进市级配送企业1家、培育和改进县级配送企业2家、乡级日用品和农资农家店25家、村级标准农家店450家,乡级日用品和农资农家店覆盖率达100%,村级标准农家店(指行政村)覆盖率达90%以上。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