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有维修服务网点呈现少、小、乱、弱的局面,很难满足农民群众的普遍要求,因此与高质量产品“下乡”比较,维修服务“下乡”面临着更多的实际困难。
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家电下乡”政策推广工作的最新部署,明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政策将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去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4140元,农村家电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家电下乡”要用4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可使农村主要家电产品拥有率达到城市2000年时的水平,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4.8亿台,销售额6200亿元,增加其他消费性支出3000亿元,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
“家电下乡”维修服务面临困难
为做好“家电下乡”维修服务先行工作,我们协会成立了“家电下乡”维修服务工作委员会。我带队到农村调研,农民表示出了对维修服务的迫切需求,但要求并不高,农民说:“家电坏了有人修就行”,“关键是在农村找不到规范的维修服务点”,“维修价格一般在30元~40元”,“维修不一定在24小时完成”。即便这样,农村现有维修服务网点少、小、乱、弱的局面,很难满足这些并不算高的要求。
与家电产品下乡比较,维修服务下乡面临着更多的实际困难。一是网点数量少,不符合农民需求。农村维修服务网点少,主要是指与家电企业签约合作的网点少,规范管理的网点少。
二是网点规模小,经营能力弱。网点以个体经营者居多,维修技术爱好者、夫妻店是维修人员的主体。办正规的维修服务部要租门店、雇工、买设备工具,还要维持生活。维修网点人员文化水平低,经营能力弱,基本不懂管理,处于维持状态。困难的网点随时可能停业,无法保障维修服务。
三是网点缺乏规划,网点建设和管理势单力薄。农村建设维修服务网点,主要有两个问题:其一,是维修服务人员严重匮乏,收入和社会地位低。维修服务人员长期不参加培训,导致维修技术水平较低,看不懂图纸,只能在摸索中修理;维修图纸资料不全,难以查找。希望政府提供一定的培训资金,统一组织培训、考核、发证,以帮助农民就业。其二,资金严重匮乏,租赁房屋费用不断提高,维修服务部面积偏小(一般不足20平方米);人员数量偏少(一般只有2~3人);骑摩托车或乘简易交通工具维修(覆盖区域一般40公里~50公里);信息传递不方便(没有或缺乏电脑、专门网络工具);提供技术指导和零备件不及时。
四是网点设施落后,根本不能满足农村维修服务需要。农村维修服务网点的设施陈旧,维修工作台破烂不堪,甚至没有专门的维修工作台;基本没有储藏零备件的条件;工作环境极差,有些维修服务部就在农民家里。
五是服务观念陈旧,没有服务体系。农民习惯乡里乡亲、口碑相传的维修服务人员上门维修服务,没有规范要求和服务体系,一旦农民维修服务受损,权益没有保障。对农民来说,上门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修好。农民需要咨询服务,但渠道不畅。
六是“家电下乡”可能出现维修服务的问题。外商企业以大城市为主要市场。国内企业虽然看到农村需求增长,潜在市场大,但由于维修服务网点少,投资建设和管理网点不是一日之功,有些企业已经开始放弃边远农村销售;有些专业销售企业也只把城市一、二级市场作为主要市场,顶多在三级市场设有维修服务网点。一理“家电下乡”维修服务成本增加,可能出现维修服务难的问题。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