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镇上有十个八个程方,我的工作就好做多了。”说这话时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镇刘阳副镇长满脸疲倦。10日下午3点多了,巡视各村灌溉受灾小麦的他连午饭还没吃上。
而此时,站在刘阳面前的种粮大户程方刚喝完朋友的喜酒,红光满面,他脚下的上百亩经过两遍灌溉的冬小麦青翠逼人。程方是该镇新河村的种粮大户,在自有20多亩土地的基础上,2007年他承包了其他村民的500亩土地。
去年12月初,在政府还没有发动抗旱保苗总动员的时候,程方就已经开始动手把他的500多亩冬小麦全部浇灌了一遍,早早摆脱了旱魔的威胁,为此他个人花了将近6000元购买机具并挖掘了5个蓄水池。
目前程方已经联合了四五个股东,今年准备成立一个专业的农民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承包的土地面积差不多能达到1万亩以上。
利辛县长梁栋表示,通过这次大旱考验,利辛决定加快建立土地流转平台,通过市场手段和政策优惠,鼓励分散的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还能够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安徽蚌埠、亳州两地调查旱情时发现,一些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在抗击旱灾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和团结互助精神,抗灾效果也明显好过分散的个体农民。
去年12月,特大旱灾初露苗头的时候,地方政府和农业科技人员已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地方政府的抗旱保苗动员,最初却很难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这一方面跟农民靠天吃饭的惯性思维有关,皖北农村没有冬灌习惯;另一方面,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之下,人均耕地不过一两亩,农民对旱灾后果的严重性很难有全局性认识。
与之相反,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鉴于自身比较大的经济利益考虑,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抗旱保苗中,效果要大大好于平均水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