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农民合作社,正在成为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新领域。近日从上海奉贤柘林绿都农业专业合作社了解到,合作社成立5年来已吸引了20多名大学生前来当“新型农民”,2月底,他们又将对外招聘5名大学生。不仅如此,合作社里的农民社员也颇让人羡慕,他们不仅拿到了土地入股回报收入,还成为合作社的产业工人拿到了工资收入,几年内年均收入实现了翻3番。
看得见的实惠,得益于合作社创新的一种土地经营模式。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海农村的土地出现了不少变化,有的农民把土地留给家中老人耕种,有的把土地承包给外地人耕种,有的农民干脆抛荒。各种各样的土地经营方式,参差不齐的土地结构,一家一户土地的互不相连,不仅不利于农机作业,不利于农民增收,更不利于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创新土地经营模式,走新型农业合作社之路,势必成为选择之一。2004年,历经数月的紧张筹备,在保护农民利益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奉贤成立了市郊首家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绿都农业合作社。
迄今为止,合作社的土地使用权入股面积已有4700亩,社员达到1025户。有了土地,如何经营?合作社首先进行了统一规划布局,拆除乱搭建的1.2万平方米的房屋,对鱼塘、河沟、死河等全面规划平整,之后再统一农作物产业布局,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形成农产品区域化、产业化种植的格局。目前,整个合作社已形成8个产业集聚基地,包括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优质特种葡萄种植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无公害设施蔬菜种植基地、花卉种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农机作业服务基地和农家乐旅游休闲基地。几年来,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资金的专业人才承包经营,开发以高科技农业为主体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使农业土地产出了更大效益。
合作社的赢利模式,就存在于“承包经营+集体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之中。一方面,合作社对外进行了招商,每一个产业都有不同的承包商,他们每年向合作社缴纳土地承包费,比如观光旅游区的承包费最高,每亩每年可达4000元。同时,合作社还参与经营一些产业,可以获得经营性收入。据了解,合作社并不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风险主要由承包人承担,收入相对较为稳定。
“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合作社做强了,农民很快尝到了甜头。根据合作社章程,当承包商把土地承包费缴纳给合作社后,农民就可以从中按入股的土地比例获得每年400元/亩的保底分配,另有200元的效益分配。此外,农民还将对合作社年终盈利积累进行分配。3次分配累计可达每年每亩800元以上。同时,合作社还优先安排就业,拓宽农户收入来源。企业承包合作社土地时,会优先聘用合作社的社员,同等条件下由合作社根据企业的性质和社员自身情况,确定每月工作天数、工作量、工资报酬和工资兑现日期等内容,确保社员入社不离土,离土不离岗。同时,合作社结合企业岗位的需要,针对社员普遍存在的文化偏低、年龄偏大问题,因人、因产业特点开展专业培训,帮助其掌握生产管理中的基本技术,提高转岗能力。目前,全社共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社内380个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基地实现再就业。纯农户家庭以每户1.5个劳动力计算,加上土地性收入,平均年收入约在2.2万元左右,为入社前的3.5倍。
合作社理事长何德良说:“有生之年,我最大的愿望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让合作社的农民不仅像职工一样成为‘工薪族’,而且能办上社保,年老后每月都能拿到退休工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