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陕西省西安爱家“易主”华润万家;5月,购宝并购西安海星;7月,西安晶众家乐“变脸”民生家乐……
近日,“晶众家乐”西安最后一家店将“改头换面”。至此,经历过“爱家”易主“华润万家”、“海星”易主“购宝”的市场蜕变后,陕西本土超市最终在“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竞争中,带着许多让人捉摸不透的“神秘”“退市”。随之而来的,即是外资或外埠企业海航商业控股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购宝(西安)商业有限公司等,在西安乃至整个陕西连锁零售业领域的“跑马圈地”。
超市“易主”——本土大超市换掉“东家”全体“退市”
今年4月,“爱家超市”被华润万家收购后消失在西安市民的视线中,标志着本土唯一的大超市正式“谢幕”;今年5月,购宝(西安)商业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告收购海星超市,之后门头将统一更换为“购宝超市”;今年7月,“晶众家乐”又因为海航商业控股公司的“介入”遗憾“退场”。有业内人士为此感叹:晶众家乐的这次“改头换面”,或许已经是陕西本土大型超市的最后“谢幕”了!
据了解,从2007年开始,外资或外埠企业并购陕西本土超市的“圈地战”就已经打响了。当年,华润集团收购天津家世界超市,填补了华润万家在西北、东北及中原区域的业务空白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国布局的发展速度,华润万家很快瞄上了在陕西拥有11个连锁店的陕西本土大型超市“爱家超市”。经过大半年的并购酝酿,去年5月26日,“爱家”被华润万家正式收购,当时被并购的除了有11个店外,还有“爱家”原有的4000名员工,“爱家”招牌最长使用期限截至2009年5月1日。今年5月1日,随着收购最终期限的到来,在西安市挺立多年的本土品牌超市“爱家”,彻底消失在西安市民的视线中,写下了本土超市“遗憾谢幕”的序章。
今年5月初,经历过反反复复的并购磋商后,曾经在陕西本土红火了许多年的“海星超市”正式“易主”购宝(西安)商业有限公司。其间,购宝(西安)商业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告:收购海星超市后的首批14家超市(便利岛)5月8日试营业,9日正式营业,当时购宝(西安)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磊表示,海星超市重新开业后,门头将统一更换为“购宝超市”。记者昨日采访发现,正如购宝相关人士所言,目前已有10多家海星超市更名为“购宝超市”正式开业,另外还有购宝的4家便利岛也相继开始营业,外资或外埠企业并购陕西本土超市的“圈地战”,也因此迅速升温。
就在陕西人为本土超市的逐渐消失感到惋惜时,近日,仅在西安市就拥有3家连锁店的“晶众家乐超市”,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既而取代的是本地人陌生的“民生家乐”。实际上,早在去年2月,海航商业控股公司(下称海航商控)携西安民生、宝商集团共同收购了陕西晶众投资有限公司,从而完成了对于“晶众家乐”的并购重组。如今,海航商控已经开始对自己旗下超市资产进行整合,而将“晶众家乐”变成“民生家乐”无疑是第一步。百姓看到的“并购现象”,仅仅是并购后所实施的“改头换面”而已。至此,经历过商业市场轮回蜕变后,陕西本土超市最终在“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竞争中,带着许多让人捉摸不透的“神秘”,拱手将西安零售业内大型超市的“盘中餐”,送给了人人乐、华润万家、沃尔玛、购宝等这些外埠或外资企业。
“退市”背后——“利润收缩”逼陕西本土超市退市自保
据了解,陕西本土超市在出售之前,一些经营情况还不错,个别的还处于盈利高峰。就拿西安爱家超市来说,被收购前西安秦骊置业集团已经营了8年,该超市在西安、安康、咸阳等地开设11家连锁分店,年销售额超过14亿元,并连续三年入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而全省拥有18家门店的“晶众家乐”,在被并购前每年也有7个亿的收入。既然年收入如此之高,这些本土超市的经营者为什么还要选择“卖掉”,许多人为此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
对此,熟悉陕西本土超市经营模式的行内人士张先生昨日一语道破天机:“利润收缩”逼陕西本土超市“谢幕”,以求自保。张先生分析认为:本土超市经营到一定程度,势必会走到兼并重组的地步,毕竟当企业做大之后,人才竞争激烈、管理越来越难等实际情况出现的变化,使得最初的经营者往往感觉难以驾驭。而且,与外资或外埠大型超市全球或全国采购不同,本土超市地方采购成本大,缺乏竞争力,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负债经营,生存可谓举步维艰。这时候,刚好赶上许多外资或外埠大型超市向外扩张抢地盘,于是就选择了走“高价转让”这条路。用本土超市经营者的话说:选择好的时机高价转让,是个明智的选择,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该人士还透露:目前西安一些小超市也有被并购的意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东家”。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