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经营管理
总社直属研究院所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时间:2007-04-23 00:00:00来源:作者:

  2006年,总社直属科研院所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总社理事会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总社中心工作,在内部管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狠下功夫,经济总收入大幅度增长,自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职工收入较大提高,干部职工凝聚力显著增大,科研能力、服务“三农”能力和参与农业产业化能力显著提升,正在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一、以市场为导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据统计,2006年8个研究院所全年实现总收入14364万元,与2005年同比增长32.2%,其中,经营收入8569万元,占总收入的60%,科研技术收入3132万元,占总收入的21.8%,财政补助收入1595万元,占总收入的11.1%;截止2006年底,直属8个科研院所总资产20392万元,同比增长5.8%;所有者权益10741万元。总社直属科研院所总收入大幅度增加,资产质量越来越好。研究所收入中大部分为经营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通过面向市场的科研开发,向行业扩散技术和搞好服务,发展科技产业提高经济规模和效益,研究院所自主经营水平有较大提高。

  从各个研究院所来看,8个研究院(所)有6个总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3个院(所)总收入超过2000万元。南京院总收入4144万元,收入增长1078万元,增长率为35.16%,纵向课题经费收入和产业管理收入增幅最大,增长率分别为40%和95%。济南院实现总收入3172万元,自营出口1889万元。昆明所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该所充分利用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从菌种驯化、高效扩繁,为农民提供优良菌种和进行大规模培训,到名贵食用菌保鲜和精深加工,从食用菌产业的产前、产中到产后,特别是发挥自身优势,抓住产前、产后关键环节,走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道路,2006年实现总收入2366万元,自身实力显著增强,为当地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院所内部管理

  年初,总社下发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科研院所管理办法(暂行)》,对院所人事劳动、事业发展及业务活动、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年多来,各院所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方面,取得了三个方面的进展:

  一是初步建立了一套新的用人机制。郑州所把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深化研究所改革的核心内容,从2000年起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即从2000年起划线,对新进人员的任用完全采用聘用制,触动了干部职工原事业单位“铁饭碗”惯性思维,保证了该所今后向全员聘用制的平稳过渡。同时,还出台了《职称聘用办法》、《中层干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几年的运行表明,用人制度改革激活的活力正逐步体现出来,研究所的队伍建设和管理呈现出勃勃生机。南京院公开竞聘中层管理者,通过公开答辩竞聘上岗的4位同志,年度内的工作开展情况良好。昆明所建立了全员聘任制,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北京所改革用人机制,由管人转变到“定岗位、定职责、定人员”,落实职责、任务和目标,强化对干部的考评力度,规范行为,实行过错追究制度。

  二是改革分配机制。南京院推行贡献工资制,赋予各部室负责人充分的用人权、分配权,将各项工作目标分解,量化考核,责、权、利明确,增加了工作与分配的透明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它大部分院所都在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适当拉开了收入差距,向骨干岗位倾斜,科研人员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加强了院所内部管理。杭州院调整内部结构,压缩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人员,充实一线业务创收部门,全院各部门定岗、定编、定任务,强化职责、细化任务,使人、财、物资源分布趋向合理,效能得到提高,并硬化预算约束,对原有的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和补充。济南院在加强各项管理的同时,为鼓励科技创新,重点制定完善了三个制度,即采取5%“院长科技基金”制度,支持有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研发投入;在购置科研设备中采取“部门与院6:4投资”政策,鼓励增加科研设施;采取“仪器共享和奖励申报课题”制度,对联合申报成功的课题,拿出下达资金的30%奖励选题与技术资料合作方。

  三、加强科研开发,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

  科研院所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核心竞争力是“科技”;供销社科研院所要为“三农”服务,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支撑点和切入点是“技术”;各院所要获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衡量的标准也是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各院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国家农业科技中确立了一定的地位,与此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队伍,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2006年,总社8个直属研究院所共获得各级科研立项12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鉴定的科研成果15项,发表论著127篇(部)。

  一是立足自主创新,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提升了供销社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和地位。由供销总社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特产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研究”圆满完成,通过了科技部的总结验收并获得好评。继续组织主持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原攻关项目)“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南京院主持了“辛香料资源高效利用和品质控制技术研究”和“植物多糖胶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2个课题,昆明所主持了“食用菌资源高效扩繁、品质控制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课题;杭州院和西安所也参加了其它课题的研究。同时,济南院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郑州所和中棉工业公司等申报了“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撑项目“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和“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研究”项目,有望主持其中的两个课题。“十一”期间院所全面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十五”相比,参与单位和参与的项目有了大幅度提高,不仅为院所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锻炼了队伍,而且进一步奠定了供销社科技工作在国家农业科技领域的地位。

  昆明所主持的国家发改委《云南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化》项目实施中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总投资5千多万元,在我国西部地区松茸、羊肚菌的主产地建立了保护扩繁基地4个,广泛培训农民,使山(林)区农民真正成为珍贵生物资源的保护者和受益者。同时,各院所还积极争取地方科技项目,南京院获得江苏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农业高技术项目、南京市专利资助项目等项目支持。2006年完成了江苏省农业科技攻关课题鉴定、验收3项,其他省部级课题鉴定2项,申报专利2项。该院承担的“十五”植物胶课题相关科技成果“植物胶改性技术研究”获2006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广泛展开横向课题研究,攻克行业技术难关,确立在行业中的影响和地位。郑州所针对棉花机器采摘后的安全堆放难题,与新疆兵团农八师合作,进行了机采棉独立烘干后安全堆放的试验,对独立烘干堆放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完善,彻底解决了机采棉堆放的难题;与兵团农业局展开科研合作,共同申报并完成了兵团科委攻关项目计划---机采棉预处理烘干新工艺;和南通棉机有限公司合作,为农作物秸秆打包机配套的秸秆夹包车共同研发了含水率测量装置,为配合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承担的IC卡条形码数据采集及信息化系统、棉包在线回潮率测试系统,为棉花加工的技术进步,棉花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自身的经济实力也得到提高,2006年全所实现总收入中90%以上为科技性收入。

  三是加强联合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昆明所从自身发展出发,虚心向兄弟院所和高等院校同行请教,先后与济南院、南京院、中科院植物所、云南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联合申报国家及地方攻关项目,提高申报项目的级别和项目的执行、完成能力。2006年,共承担科研课题20项,新立项的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结题验收项目5项,鉴定成果3项,科研总经费1000多万元。济南院发挥技术、人才优势,与西安所互帮互学,互派8批中层干部交流学习,还利用出口贸易优势,协助西安所出口精制生漆等。一年来,西安所员工精神风貌显著改变,立项课题迅速增加,历史遗留问题初步解决,全所凝聚力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上升,已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天津所积极与大学、科研单位、企业合作,成立联合团队和科研基地,联合申报和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科研队伍。

  四、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供销社的宗旨是为“三农”服务,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是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重要途径,各直属研究院所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批有相当影响的科技示范基地和加工基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并逐步创办科技性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创办科技性龙头企业。南京院投资(控股)建设的江苏兴野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果蔬加工,已经建成热风干燥(AD)、冷冻干燥(FD)两条生产线,现已成为江苏最大的FD辛香蔬菜加工企业。吸收江苏省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040万元股权性投资,江苏省科技厅提供的农业成果转化配套资金500万元。新的股本结构为公司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大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昆明所创办了“云南菌苑科技有限公司”和“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食用菌加工中试研究开发,开发食用菌新产品20多个(含保鲜品、速冻品、功能食品、调味品等系列产品),该所在金鼎科技园征地14亩,正在建设食用菌加工标准化生产示范工厂,建立标准化生产线3条,这一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建成将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示范作用。

  二是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济南院利用先进的加工中试车间、质量检测试验室和冷库、气调库等试验开发条件,开展新产品开发与工艺研究,指导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全年签订横向技术服务合同17个,合同额55.9万元。技术服务企业包括中鲁集团、海博生物研究所、扬州果汁公司、德乐公司、总社佳农招远果汁公司。2006年6月,联合德国国际果汁生产商联合会(IFU)、中国饮料协会在西安举办了’2006果蔬汁加工新技术与质量安全研讨会,来自中鲁、海升、安得利、汇源等近100家国内知名龙头企业200多名技术负责人出席了会议。高水平的技术与学术研讨,使济南院在行业中树立了良好品牌影响力,推动了果蔬汁企业技术进步。昆明所与大中型食用菌生产企业如香格里拉智园食品有限公司、南华县云华食品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展松茸、牛肝菌、羊肚菌等的保鲜品、速冻品、冻干品的成果转化,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扩大了出口,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松茸出口创历史新高。

  三是利用技术优势,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济南院在济南、莒县、金乡、中牟、永年、兰州等地组织果蔬贮藏保鲜技术举办培训班研讨会6期,参加培训人员800余人,开展食用菌新技术培训5次,培训人员100多人。昆明所在食用菌主产区文山州建立了大型优质食用菌栽培基地,在寻甸县开展科技扶贫,发展茶树菇、杏孢菇等食用菌的规模化栽培,示范农户增收6000-8000元,效益好的高达1万元以上。向菇农低偿或无偿提供优质菌种,菌种销售覆盖云南100余县,为农民提供各级优良食用菌菌种50余万瓶(袋)。对农民进行了野生食用菌采集标准、保育技术、保鲜技术等的培训,制作发放宣传画5万张,培训资料6万份,光盘1000张,培训菇农5万人次,提高了农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食用菌产量和质量。

   四是在资源产区建科技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南京院参与了江西万载、河北涉县、江苏兴化、陕西韩城等多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协助地方对区域特色辛香料资源进行农业GAP建设。西安所与陕西省平利县政府签订了“科技示范县协议书”,并与平利县林业局共同建立了万亩良种漆树示范基地,通过和地方政府的“联姻”,利用研究所的科技优势,在漆树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生漆采割等方面对当地漆农进行技术培训,对发展漆树资源,振兴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十分有益。

  五是建立出口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农副产品对外贸易。济南院加强自营出口业务,通过参加春秋二季广交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组织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市场开拓团、参加法国巴黎食品展览会等,大力宣传我国农副产品,诚心联系国外新老客户,国际贸易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对外贸易已辐射2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自营贸易客户40余家,自营出口业务已占总出口额的90%以上。昆明所与荷兰、德国、美国等国合作交流的基础上,2006年又与新加坡、越南等国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在食用菌菌种、栽培、资源保护及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新加坡云南(圆圃园)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立项了2006年云南省国际合作项目《出口新加坡主要食用菌产品标准及相关技术研究》。西安所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以及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韩国汉城大学的生漆研究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与韩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炯哲先生就共同关心的生漆涂料产品开发、资源利用、生漆贸易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交谈,达成了技术合作意向,并签订了生漆贸易合同和技术合作协议书。已完成对韩国出口生漆两批业务,贸易额约37万元。

  五、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快人才培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技术开发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研究院所发展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研究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各研究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在补充新生力量的同时,注重现有科研队伍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2006年,南京院已培养全日制在职研究生12名。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已毕业博士2名,硕士1名,在职就读博士1名,硕士1名。昆明所通过项目培养、人才交流、竞争机制、科学考评等制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技术骨干,2006年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9人,有5人成为西南大学、云南大学等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导师,1人获世界知识产权WIPO妇女奖,1人被评为昆明市五华区“青年爱岗敬业奖”。引进招聘本科以上学历人员5人。聘请资深的律师、注册会计师、学者等对所内科技人员进行了知识产权及法规、质量管理、学术技术等培训。3人参加了计量认证/实验室内审员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济南院、郑州所、天津所等引进多名本科以上优秀大学生,管理、科研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合理。同时,各院所还注重引进智力,借用外脑,如昆明所特聘国际著名专家钟顺昌博士、国内知名食用菌专家张树庭、弓明钦等作为顾问,不定期到所进行指导交流,挑选了10多名省内知名专家作为研究所的常设咨询专家,为所的发展方向、规划计划、人才培养、项目咨询等出谋划策。人才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年来,总社直属科研院所从“图生存”,走向“谋发展”;从“眼睛向上”到“眼睛向市场”;从“小打小闹”到“跻身国家科研队伍行列”;“从解决职工吃饭问题”,到“积极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行业和系统”,已走过了“求生存”的艰难时期,正在迈向联合发展、做强做大的新阶段,2007年,总社直属研究院所将认真贯彻四届三次理事会精神,围绕总社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努力拼搏,为供销合作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