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经营管理
一村一品:鼓起塞上农民“钱袋子”
时间:2012-04-27 10:56:00来源:作者:刘玛奇

  

  “咱的产品质量高,基本上不愁卖,一天产多少能走多少,年纯收入有6万多元。我和婆姨供一个儿子上学,经济上没啥问题。”3月20日,建起两个种植黄瓜和芝麻香瓜大棚的榆阳区鱼河镇寺伙沟村民郭占斌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几年,榆林市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65个,其中还包括一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一村一品工程,让农民的“钱袋子”快速鼓了起来。

  一村一品:农民增收快

  “我们镇的主导产业是大扁杏和小杂粮,全镇大扁杏保存面积27230亩,小杂粮播种面积4.5万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755元。”榆阳区鱼河峁镇镇长秦刚对记者说。据介绍,目前鱼河峁镇2.7万亩大扁杏已经全部进入了盛果期,由于管护措施得力,近年来年产量均稳定在60万公斤以上,仅此一项,全镇人均纯收入可增加500多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提升中的作用,为此我们结合大扁杏产业发展实际,从河北引进了新品种,在两个村进行2000亩的试点,新品种可以实现零下6度防冻,有利于避免冻害,提高产量。”秦镇长介绍,“我们还计划引导镇上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发展大扁杏深加工产品,研制开发杏醋、杏油等附加值高的产品,促进产业提升。”

  记者在该镇以小杂粮生产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白家沟村看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种子,统一耕种,统一技术以及分化管理这“四统一分”的方式,白家沟村将2000亩口粮田规划为5大板块,地膜玉米、地膜黑豆、地膜绿豆各500亩,脱毒紫花白洋芋300亩,香谷200亩,区农业局指导实行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采用机械化耕作,产量大幅度提升,农民增收明显。“我们村从2010年开始按‘四统一分’的办法种粮,当年就见上了效益,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4480元增加到2010年的5050元,去年已经达到了6210元。”白家沟村支书白生财笑着告诉记者。

  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榆阳区鱼河镇寺伙沟村,上门收购蔬菜的批发商聚集在温室大棚外。村主任高子金介绍,全村目前共有日光温室180座,占地360亩,人均有温室1.1亩,组建了“寺伙沟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康庄园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以冬春和秋延茬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芝麻香瓜等蔬果生产为主,年产反季节无公害鲜菜1800吨。“我们村去年人均纯收入是12092元,现在外面出去打工的人也回来了,家家都有大棚,效益比打工收入好。大伙儿的致富热情很高,今年村上计划新建大棚40个,还要引进试种温室葡萄等品种,如果成功的话收益比种菜还要高。”高子金说。

  榆林市一村一品办主任高永峰介绍,2011年,全市465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866元,主导产业收入达到6966元,两项收入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24%和24.2%。

  转变意识:农产品树品牌

  据统计,在榆林市建成的465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中,都各有特色,初具规模,并已覆盖了五大类主导产业。其中包括种植业示范村336个,养殖类示范村90个,种养结合示范村20个,农特产品加工类示范村9个,休闲农业示范村2个。

  “发展一村一品,品牌建设十分重要,帮助农民树立品牌意识,做大做强一村一品品牌市场,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十分明显。”榆林市一村一品办主任高永峰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经帮助广大农民朋友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0万亩,有机农产品产地16.1万亩,申报绿色食品6个,获得1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另外,还组织完成了7个县的整县环评工作,总面积达600余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一村一品产业发展。”

  目前,榆林市已经注册了“子洲黄芪”、米脂“高渠红葱”、横山“大明绿豆”、“横山羊肉”、榆阳“寺伙沟蔬菜”、神木“四妹子”小杂粮、清涧“巨鹰红枣”、“绥德石雕”、吴堡“千年空心手工挂面”、“佳县剪纸”等一批新、奇、特的一村一品知名品牌,这些产品市场认知度高,像清涧“巨鹰红枣”等产品已远销国内外市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品质提升:发展休闲农业

  “榆林的一村一品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这项富民工程,让它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主要阵地。”分管全市一村一品工作的榆林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刘艳坚定地向记者表示,“今年我们计划围绕粮、果、畜、菜、特、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展一村一品工作,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据介绍,2012年,榆林市计划打造100个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引领性的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粮畜结合、菜畜结合、果畜结合、特畜结合)方法,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鼓励示范村进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申请注册商标,支持农民用土地入股,村企联姻,率先在示范村内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形成产业链,实行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今年,榆林市有关部门还将组织开展“榆林十大最美乡村”评选等活动,并对获选乡村给予奖励以及项目支持,借此推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据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年接待量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

  高永峰告诉记者:“休闲农业是一项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型产业,它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是一种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联结的农业新形态和消费新业态。因此,休闲农业也是一村一品工作的重要发展内容,我们将积极推动这项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