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周口市妇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部分县区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对周口市女性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全市女性创办农村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了女性开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据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注册农村专业合作社6533家,其中种植养殖类占78%。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健康发展的女性开办的农村经济合作社310个。按组建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女能人领办型,即“女能手+农户”、“协会+农户”。主要是由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产品种、养、销的女能手及大户带动农户发展生产或牵头成立专业协会,在实现自身滚动发展的同时,带动帮助妇女致富。如西华县桂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桂萍、沈丘县双凤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秀荣;二是基地示范型,即“示范基地+农户”。这类组织依托示范基地,通过搞高效农业开发走向富裕,然后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规模集体经营。如郸城县南丰镇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项城市老城种猪繁育生猪养殖科普示范基地;三是企业带动型,即“企业+基地+农户”。主要是利用企业优势,统一组织生产、销售,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如上海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沈丘县付井镇建立的奶牛养殖合作社;四是妇联组织牵头创办型,即乡镇妇联干部带动发展。如太康县朱口镇妇联主席刘文静创办的朱口镇来料加工合作社、商水县平店乡妇联主席刘瑞创办的无公害有机蔬菜合作社。
二、女性创办农村合作社的主要成效
(一)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妇女素质。由各类技术女能人牵头创办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她们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或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带动,及时将农业科技新成果传递到农村妇女手中,引导妇女进行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太康县白云蔬菜种植合作社社长秦慧慧,聘请山东寿光有丰富经验资深的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引进了草莓、圣女果、荷兰乳瓜等本地稀有的果蔬,大力推广棚室、遮阳网生产技术和使用频率杀虫灯、使用生物菌、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200个农户进行种植。王伶创办的项城泰隆养殖专业合作社,注重养猪技术普及工作,购置了电脑、投影仪,扩音器、音箱等设备,整修了科普室,免费向基地养殖场(户)和周边群众讲授生猪养殖新技术、疫病防控技术,每年组织对本基地养猪场(户)和周边群众进行科普活动100天以上,开展培训80次以上,受训人数达10000人次以上。
(二)提高产业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利用种植养殖产业在社会上的品牌和知名度,进一步做大做强规模,扩大产品的销路和销量,形成“小合作大带动”,带动了附近农户增收致富。雷文娟创办的商水县固墙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帮扶办法,积极带领乡邻致富,形成了毛屯、徐屯、固墙、朱庄、郭楼、郁庄6个养殖专业片、18个养殖专业村,共建成存栏50头母猪以上的养猪场147个,饲养蛋鸡千只以上的专业户近200户。项城市新桥镇前吕庄行政村杨玉荣创办的玉荣草莓专业合作社,生产反季节塑料大棚草莓,草莓棚内间作套种黄金西瓜,该社生产的草莓通过精致包装主要销往北京、天津、郑州等大中城市,成为春节期间走亲串友馈送的佳品,现已带动周边村民22户发展大棚草莓。
(三)提高组织化程度,减少市场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联系种植、养殖户,一头联系市场,把分散的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带领她们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减少了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西华县址坊镇后闫村杨春枝创办的西华县益丰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五统一”,即玉米、豆粕等精粮统一购进、统一技术培训,架子牛统一购进,育成牛统一运销,统一核算利润,打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摸式,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养殖成本,减少了市场风险。带动周边260家农户从事肉牛养殖,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0万元。
(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涌现出大批特色经济专业村,从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逐步发展,分化出一些为农业生产、产品销售、交通运输、经纪等服务的专业队伍,扩大了从业渠道,进一步优化了信息、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的配置,提高了生产、销售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淮阳县羲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李敏,带领社员通过对市场的考察,确定各养殖户养鱼品种,避免了会员之间的不良竞争,促进了该地渔业的健康发展。太康县城郊乡薛庄行政村张凤丽创建的槐抱椿种植合作社,以农产品订单合同方式销售给广东、福建、四川、江苏,平均每亩每季药材收入达到8500多元,每季亩均增收3000多元,户均每年增收3万元。该社辐射带动了该乡10个行政村,带动全乡农户发展现代订单农业380亩,带动农户136户。
(五)就地转移劳动力,缓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发展,一方面示范带动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一些年龄较大或没有条件发展的富余劳动力,使她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同时照顾孩子老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一些社会问题。如鹿邑县观堂乡陈方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王振兰领办的草帽专业合作社,全村草编加工点60多个,从业人员560多人,吸引了众多的外地客户到该村来订购草帽,只此一项人均年增收5000元,该行政村社会治安风气良好。王桂芳创办的太康县城郊乡平安养殖专业合作,2012年生猪出栏40000多头,全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超过7800元,合作社辐射周边12个村,带动农户460多户,帮助50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打工,做到了增收和照顾家庭两不误。刘文静创办的太康县朱口镇来料加工合作社,已发展到300多人,人均年增加收入8000多元,成为农村妇女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解决了一大批闲散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三、女性创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偏小,数量较少。女性创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偏小,多数在100户以内,超过百户的很少,大部分局限于本村等小区域的合作,跨乡镇的合作较少;大部分仅进行一些技术、信息的服务和较为单一的生产销售合作,进一步从事加工、流通的合作组织不多。另外,女性创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占农村专业合作社总量的比重低,仅约占5%,且主要是依靠少数具有较强个人能力的女性创办。
(二)缺少技术,缺乏资金。大部分妇女合作经济组织只有l至2个“技术人员”,而且技术员专业水平较低,属于所谓的土专家,知识得不到更新,对外边的市场和最新技术了解较少。由于技术薄弱,生产经营大多方式落后而品种单一,销售的只是初级产品,没有附加值,经济效益较低。调研中还发现,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都是以“劳动力和产品”的形式入股,受益也都是劳动力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鲜有资金的投入和股金分红,资金缺乏是农村妇女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病。部分农村妇女合作经济组织因为没有资金、没有场所,从成立开始就没开展活动。一些运转较正常的农村妇女合作经济组织,也由于没有周转金,筹措不到足够扩大生产的资金,步伐走得很慢,缺乏靠自身积累实现规模发展的能力。
(三)管理不规范。根据《合作社法》有关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具备有社员股金、有章程、主体是农民、充分体现合作关系、盈余二次分配等基本特征。从调查情况看,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不从事营利型经营活动,大部分在入股入社、民主管理和联合销售三个方面做得不很到位,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作用发挥不够好。部分农村妇女合作社只是一种松散型的联系,没有登记注册,没有明晰的管理、监督等制度,是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四、妇联服务女性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打算
(一)宣传发动,培树典型,调动广大妇女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作为妇联组织,要通过多种宣传手段,让广大农村妇女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作用以及给参与者带来的好处,尤其要注意培养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用典型说话,逐步提高妇女群众思想认识,促其转变观念,吸引更多的妇女参与。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才和参与者。在完善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集中学习,聘请专家学者讲授法律、经济、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等知识,加强运用现代传媒、先进通信和网络工具等现代新知识的培训,使她们能更快、更便捷地获得更多的信息,丰富她们的头脑,提高她们的素质。
(三)加强引导,规范管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各级妇联组织应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女性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完善章程和各项制度,总结推广妇女合作意识、作用发挥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四)协调服务,铺路架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排忧解难。各级妇联组织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急妇女之所急,想妇女之所想,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为她们提供帮助。充分发挥各级“双学双比”协调小组的组织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强化组织,提升素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妇联组织要大力开展“把致富女能手培养成妇代会干部,把妇代会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的“双培养”工作,应要求村妇代会干部要成为致富女能人,带头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带头发展新的农业生产项目,带头运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让她们带领妇女致富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