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后,吉首市因地制宜,积极组织一些同类产品的农户联合起来,实行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相继成立了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加工、经营和经济互助。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市农民合作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多形式探索到依法规范发展,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明显,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2014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181家,登记在册的合作社成员达10910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推动“三农”发展的生力军,链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纽带”,打开山区农业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合作抱团”闯市场
吉首市是典型的山区县级市。近年来,该市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培育和壮大农民合作组织,使其成为山区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多年来,吉首的山区农业多种多样,农户各自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资金和技术实力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其优势比较明显:与单个农户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组织、有规模、有品牌,与客户谈判的砝码更加有份量,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也就更多了。吉首市寨阳乡有种植花卉苗木的历史。早在2000年前,村民都是单家独户自产自销。由于劳务经济发展,加上种植效益上不去,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为把寨阳花卉苗木这一特色品牌打响,发展壮大花卉苗木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由有在市场多年打拼、经营经验丰富、人脉人缘渠道宽的“能人”胡旭等人合资成立了“吉阳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通过统一生产、销售,寨阳花卉苗木的发展再次焕发生机,享誉市场。据合作社理事长胡旭介绍,过去村民总是担心花卉苗木卖不出去、价格低,加入合作社后,村民就有了“靠山”。目前,合作社成员145户,通过“农户+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带动农户800多户。2014年,该合作社花卉苗木销售总额110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户平均7.6万元以上。
在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带领下,农民“抱团”合作,形成了合力,闯出了市场。吉首亿利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10年7月。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统一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和技术服务合同,统一采购种苗,农户分户种植管理,统一收购、加工、包装和销售。理事长张少海介绍,目前,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已扩展到8500多亩,辐射该市马劲坳、白岩、太平、排吼、矮寨等5个乡镇9个村行政村250余农户,年产值600多万元,纯利润280多万元。合作社加工的美容产品“玫瑰花茶”、“玫瑰花油”、“玫瑰花露”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据统计,入社农户平均获利1.2万元、最多的每年收入达5万余元。在吉首市农经部门的指导和引导下,吉首100余家合作社还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相同产业的合作社组建了“联合社”,实现了同行业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示范带动创品牌
示范带动,是吉首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规范发展的一条成功路径。近年来,吉首市已先后培育了隘口茶叶、阳陵生态果木合作社等国家级示范社2家,鑫土地果木、亿利德药材、富旺春椪柑等省级示范社10个,州、市级示范社19个。
自2010年以来,该市就在全市大力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每年筛选3至5个产业基础较牢、发展潜力较大、带动农户较多、服务能力较强的合作社,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创建国家、省级、州级、市级示范合作社。同时,该市农经部门派出精干力量,从合作社的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档案、盈余分配等方面加强引导和规范,确保民主管理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财务管理做到制度健全、公开全面;生产管理力求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病虫防治、统一回收、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盈余分配做到让利于民,实行二次返利。该市还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创业培训、扶贫培训等培训项目,每年培训合作社成员3000余人。农业、林业、畜牧、农经、农机等涉农部门业务技术人员采取现场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手把手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传递农业信息,指导合作社经营管理。
农民合作社内联农户、外接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在鑫土地果木、阳陵生态、富旺春椪柑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引导农户进行椪柑的低改和品改,发展优质柑桔1.2万亩。吉首市丹青泡椒合作社与种植户实行订单生产,最低保护价回收,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加工,统一品牌销售,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2014年,收购鲜辣椒5万公斤,生产瓶装泡椒10万瓶。
据该市农经局长吴辉介绍,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农业品牌的创建,“苗疆隘口”、“鑫果子”、“XINYE鑫叶”、“玛汝”、“水墨丹青”、“葛四”“果比果购”、“边城翠眉”、“廖氏三兄弟”等农业特色品牌,以其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声名远播,赢得了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合作社成员“红利共享”
发挥合作社作用,带领导群众致富,这是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根本目的。吉首市在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的同时,还将合作社经营能力和创富能力作为扶持重点,使其真正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桥梁和纽带。
“让社员在生产管理上不操心,产品质量上不费心,市场销售上不担心。”吉首市隘口茶叶种植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向天顺介绍,农民合作社有稳定的购销渠道,不仅能降低群众的生产成本和农产品的市场风险,还能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在市农经局的引导下,向天顺牵头组织15户茶农合伙组建了合作社。目前,该社已目前已发展社员农户320户,全部是农民成员,成员出资125万元,入社茶园8700亩,总资产845万元。合作社有办公场地250㎡,茶叶加工厂房1300㎡,仓库100㎡,直销窗口50㎡、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机制是每年合作社的盈余在提取10%的公积金和5%的公益金后,根据合作社成员的交易额进行二次返利,返还比例为60%,其余的未分配利润可以按股分红或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2014年,隘口茶叶合作社实现销售茶叶收入449.3万元,销售茶苗和枝条收入170万元,盈余总额35,9万元,提取盈余公积3.59万元,公益金1.79万元,盈余返利18.31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2014,吉首市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收入4.2亿元,合作社成员户年均纯收入比普通农户高450元。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