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09年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的通知
农技植保函〔2009〕223号
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站(局)(农技中心):
为落实农业部办公厅2009年夏秋粮食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方案,根据目前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需求,经研究,我中心制定了今年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水稻生产和病虫发生实际情况,确保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附件:
2009年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2009年夏秋粮食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方案,结合目前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需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 防治目标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防治总体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单个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二、 总体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重视虫源地和菌源地的源头控制和暴发流行区的区域治理,强化农业和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环境友好型化学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以稻田生态为整体,以作物为中心,预防秧田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注重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组装集成,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努力提升稻田自然因子的控害能力,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实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控制。
三、 主要区域和防治对象
华南稻区早稻后期和晚稻生长期,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和稻瘟病为重点;西南稻区单季稻中后期,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纹枯病、稻曲病为重点;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早稻后期、单季稻中后期、晚稻生长期,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为重点;北方稻区单季稻中后期,以二化螟、稻瘟病、环渤海湾的稻飞虱为重点。
四、 主要技术措施
(一)农业和生态防治技术
推广种植抗耐病虫品种,提倡健身栽培,浅水勤灌,适时搁田,合理施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水深淹没稻桩,降低螟虫基数。移栽缓苗后至抽穗前,应用稻鸭共育技术。
(二)诱杀技术
在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每盏灯可控制30-50亩稻田。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期应用昆虫性信息素,50亩以上连片设置,降低田间虫口基数。
(三)生物防治技术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发挥自然控害作用和生态服务功能。推广应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喷施,可有效控制害虫并保护稻田天敌。稻瘟病和稻曲病常发区及感病品种种植区,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春雷霉素预防稻瘟病,井·蜡芽制剂预防稻曲病和纹枯病,井冈霉素预防纹枯病。水稻病毒病流行区,应用宁南霉素与杀虫剂配合使用,预防和减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危害。
(四)化学防治
提倡应用选择性、高效、环保型农药,实行达标防治,掌握好防治适期、药剂施用量、施用方法,每个农药品种每季使用不超过2次,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推广噻嗪酮(扑虱灵)、醚菊酯、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稻飞虱,吡虫啉防治白背飞虱,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咪鲜胺、三环唑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杀虫双、杀虫单等药剂防治螟虫。
防治指标:
稻飞虱:主害代低龄若虫发生期,分蘖期百丛1200-1500头,孕穗期、穗期百丛1000头;
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分蘖期百丛100头,孕穗期百丛50头,选用Bt等生物农药时,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喷施;
螟虫: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分蘖期枯鞘株率3%,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块每亩50块,选用Bt等生物农药时,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喷施;
稻瘟病: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发病中心或病叶率达到10%时防治叶瘟,抽穗破口期预防穗颈瘟,遇连阴雨天气时,齐穗期第二次施药;
纹枯病:病丛率20%-30%时施药;
稻曲病:孕穗期破口前7-10天药剂预防,遇连阴雨天气时,破口期第二次施药。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