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生鲜电商喊出的全程冷链,到最后的配送环节却成为了冰块冷链。出于成本考虑,部分配送站点甚至舍弃了加冰块保温的环节,直接使用泡沫箱在高温下配送冷鲜食品。
冰块和棉被构成的土法冷鲜,还是中国生鲜配送最后
投诉
生鲜食品屡遭吐槽
近日,一位北京西城区的消费者称,今年4月他曾在1号店订购了100多元的冰鲜产品,打开后也是里面全部都坏掉了,如果要退货1号店最多只赔偿50元损失,还需要自己垫付快递费,所谓的全程冷链,也就是张空头支票。
一位在天天果园上购买了一箱云南夏黑葡萄的
新京报记者在某知名水果电商商品页面看到,有不少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也称买到的葡萄并不新鲜,打开生鲜袋,一股酸气扑面而来,上面很多烂的,80%的葡萄都掉下来了,严重怀疑新鲜程度。也有消费者说,葡萄放得太熟,表皮都有点烂了,从包装袋拎起来后,基本上都从杆子上掉光了。
冷鲜包裹到手发现食品坏掉,这并非个案现象。去年8月,一位消费者在大众点评上投诉微特派的配送服务,周一早上9点收到短信提醒,说买的冻海鲜开始配送,结果等到晚上9点才送达,打开箱子发现冰已全化了,肉质也并不新鲜。
探访1
上海微特派站点:
当天配送不完只加冰袋过夜
快递员林某说,这批堆放的生鲜包裹昨晚便已到站点,因人手紧张,到了下午还未能配送给消费者。平时,他们主要为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等电商配送生鲜水果,这些货物被放入黑色泡沫箱,同时加入数量不等的冰袋降温处理,再统一运输到站点进行配送。
正常情况下冰块能保温8个小时左右,遇上高温天气要尽快送出。林某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些生鲜货物在仓库站点消费者的配送环节中,全程依靠冰块降温,所以必须保证24小时之内配送完毕。当天配送不完要在站点过夜的,只能打开泡沫箱再加冰袋。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些标明冷藏的包裹与东方CJ、亚马逊等普通包裹混在一起,由快递员用电瓶车配送,并没有任何其他冷藏设备。由于货物较多,部分冷藏包裹用绳索捆绑在电瓶车侧面。
现场另一位快递员则称,公司并未配小型冷藏车等设备,对常温件、冷藏件的配送也没具体规定,只要在当天送到即可。如果碰到包裹堆积、延迟送达,虽然一般要放入冰柜中冷藏,但因容量有限无法全部放入,只能采取加冰袋的方式保鲜。
新京报记者联系到微特派上海区域负责人,对方表示其在上海区域承接了部分天天果园、1号店等电商的生鲜配送业务,是仅次于黑猫宅急便的第二大专业冷链配送商。由30台冷链车统一将生鲜包裹运送到站点,当天由快递员统一送出。
利用特制保温箱和冰袋,基本能保证全程冷链配送。该负责人称,根据货物种类不同,加冰袋后可将温度控制在0~5℃或5~8℃区间。但他同时也承认,遇到配送高峰期时也会使用常温车运送,没有哪家公司敢保证全程冷链车配送,连黑猫宅急便都做不到。
站点负责人
探访2
北京配送点:
冷链断了链 冷藏变常温
冰袋+泡沫箱降温,是一些生鲜电商冷链配送的主要模式。这意味着生鲜包裹在仓库、站点、消费者的配送中,必须同时间赛跑,赶在冰袋保鲜失效之前,将食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但正是这由配送站点到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公里冷链中,更易出现断链。
快递员李师傅告诉新京报记者,3个标生鲜冷藏的包裹里装蔬菜、水果,里面放置有干冰,而另一银色保温箱中是肉,但什么也没放。没加冰块的货物需下午2点半前送到,路上遇到事送不过去也没办法。
而在北京知春里站的一家快递货物配送中心,不少快递人员忙着对包裹分拣、装车。当天
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等待的时候,没有人对这些生鲜包裹给予更多关照。半小时后,才有一位快递员来取货。当询问这些标冷藏的生鲜是否保温时,快递员称盒子里加了干冰,就快速推车离开。
事实上,这个由北京陆达达物流公司承运的生鲜包裹,标签上用加粗黑体字标明冷藏,但记者之前打开盒子,发现里面的蔬菜只用普通塑料袋包装,并没有干冰、冰袋,也并未采取其他保鲜措施。
探因
冰块冷链意在压低成本
各生鲜电商都喊出全程冷链口号,但在落地配送环节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是有出于成本的考虑。
新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在微特派的核心业务冷链配送中,有本来生活、东方CJ、1号店、易鲜坊、唐朝农庄等8家合作客户,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其冷链配送服务费用16~20元/单,首重
这些生鲜电商网站的对外介绍中,均称使用严格的全程冷链。不过,在实际递送环节中,配送入宅时泡沫箱+保温冰袋开始成为通用模式,甚至在常温下进行。
北京一家冷链设备厂商负责人
相比之下,更多企业愿意寻求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低成本的冷链运输方案:目前保温泡沫箱价格在2~3元、降温冰袋价格在0.5~1元左右,配送设备成本较低,而且还可循环回收使用。
曾为本来生活网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的北京某物流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各大电商平台主要采用的还是二段式半程冷链,即依托城市间干线冷链运输,以城市冷库做节点,配合保温措施完成配送上门。
借助第三方承运商冷链配送,虽然可节约成本并快速复制到全国范围。但一件货物从生产基地到消费者手中,要辗转经多家物流商,在中间的流通承运环节一旦发生脱离冷链,电商平台很难进行实质性管理,这会很容易影响产品和服务品质。该人士表示。
还有不少电商平台选择了自建物流。截至目前,顺丰优选、中粮我买网等都纷纷建设自主全程冷链,实现全程运输环节的温度控制,来保证物流配送速度,这也带来高昂的前期投入。
自建冷链配送的重资产模式,对中小电商的成本太高。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北京一地为例,冷库平均租金约在2元/平方米/天,即便是
隐患
温度变化大 伪冷链难满足保鲜需求
然而,在生鲜冷链物流的配送中,各类蔬果、冷鲜肉等不同品类货物,对保鲜所需的储藏和温度也都不尽相同,使用简单的冰块物理降温手段,很难全部满足保鲜需求。
以冷鲜肉为例,《鲜、冻肉运输条件》(GB/T20799)规定,将冷却肉(冷鲜肉)从一个保鲜库运送到另一个保鲜库,或从保鲜库到零售商的过程中,运输时间少于4小时的,可采用保温车(船)运输,但应加冰块以保持车厢温度,时间长于4小时的,运输设备应能使产品保持在
据了解,冷鲜肉假如始终处于
新京报记者联系到江苏一家冷链蓄冷剂生产企业,对方负责人表示,目前针对生鲜配送的冰袋主要有2℃~
据中国制冷协会的研究报告,由冷链物流运送的水果、蔬菜等易腐食品应全程冷链配送,但由于缺乏低温保障,在从分销点到消费者家中这一段配送路程,最容易出现断链。
严格意义来说,国内食品电商所推行的冷链配送,许多只能称之为&lsquo伪冷链。阿里巴巴研究院物流专家粟日指出,生鲜冷链是指在货物从仓库配送消费者等各个环节中,始终要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全程的温度监测、控制要达到一定水平,简易的冰块配送,很难将温度维持在稳定状态下,波动段较大,尤其是在高温中,冰块很容易升温融化,导致产品不新鲜甚至腐败。
痛点
冷链资源稀缺 缺乏统一标准
中国冷链物流联盟的一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冷库容量共20469713吨,冷藏车辆仅有2.9万辆。早在2010年推出的国家农产品冷链规划中,提出目标也只是到2015年果蔬冷链流通率达20%、冷藏运输率提高到30%,这远低于发达国家90%的标准要求。
粟日认为,目前国内冷链资源太过稀少,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生鲜电商的市场需求,据《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显示,仅2013年生鲜品类销售额同比超194%,是食品中增长最快的品类。但对应的冷链配送由于缺乏资源和统一标准,导致物流成本与生鲜产品平均销售额呈现倒挂状态,也催生了市场上常见的冰块冷链。
针对生鲜冷链配送的标准不一,业内也即将出台系统化的统一标准,有望解决最后
天津模式之前,国家也曾多次针对生鲜冷链推出过相关标准与政策,2010年国家发改委推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4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和标准委也有水产品冷链等标准。
杨达卿告诉新京报记者,全链条的生鲜标准要推向电商平台,须先解决渠道分散难题。其根本问题在于,生鲜冷链市场覆盖肉食、水产品、果蔬等,流通渠道、生产基地高度分散,不仅一直缺乏系统性的标准规范,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很难推动。真正的生鲜冷链,一定要贯穿生产、采购、储运、销售的全链条,标准也要贯穿始终,否则半路标准、环节标准再好,也难以保证全程不断链。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