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万村千乡 -> 供求动态
大市场激活大农业
时间:2009-10-29 15:31:5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刘玛奇
  30年前,出门在外必须带粮票,出省还要带全国粮票,而今,不仅粮票早已进入了历史博物馆,而且不论粮棉油糖还是瓜果蔬菜,早已是淡季不淡。从1978年恢复农贸市场开始,到2002年,我国各类农产品市场已经发展到2.7万多个,粮食类、蔬菜类产品的商品率已超过30%,畜产品、水产品超过50%,水果接近90%,1/3以上的农产品实现了跨省消费,逐步形成了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30年来,政府通过建立包括粮食、“菜篮子”商品的中央和地方重要商品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促进了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通过建立重要商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流通监管制度,推动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流通业的有序竞争;通过价格干预制度,对重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或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效防范了“米贵伤民,稻贱伤农”;积极利用关税、配额、技术措施等进出口调控手段,调配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政府正努力建立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确保我国农业农村市场经济活跃有序地发展。

  农民经纪人 “二道贩子”达三江
  1981年,江苏省兴化市戴窑镇恒和村农民经纪人朱金宽东拼西凑300多元,买了条3吨的水泥船,“下海”倒腾粮食,到现在年交易量已经增加到800多吨。1995年他投资200多万元办了精制米厂,注册了“仙莲”商标,建立了200多亩基地,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收购,生产的稻米还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说起这近30年的变化,朱金宽深有感慨:“倒不是我本事大,而是市场大了。”
  市场大了,更是市场放开了。在1979年逐步恢复粮、油等农副产品的议价收购的基础上,1983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规定“对农民完成统派购任务后的产品(包括粮食,不包括棉花)和非统购派购产品,应当允许多渠道经营。国营商业要积极开展议购议销业务,参与市场调节。供销社和农村其他合作商业组织,可以灵活购销。农民私人也可以经营”,并允许农民出县、省,采用机动车船长途贩运农产品。这就拉开了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农副产品单渠道、多环节、封闭式流通体制的大幕。1984年7月,湖北武汉率先在全市放开蔬菜市场和蔬菜价格。
  农产品流通体制放开后,国家允许各种具备资格的经营主体进入市场,从而催生了数以百万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经纪人。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凭借其在资金、技术以及销售网络上的优势,成为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领头羊,而农民经纪人则因其机动灵活、服务良好,成为活跃在城乡市场间搞活流通的重要力量,并在部分农产品销售中占据主导地位。湖北襄阳县(现为襄阳区)是全国粮、棉、油的重要产区,1992年已有4万农民经纪人,全县大部分农副产品主要靠这支队伍走南闯北搞推销;地处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全州农村“无户不农,无家不贾”,不仅形成了西北最大的皮毛、茶叶、木材专业市场,而且成为连接中原农区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旱码头”。从2003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农产品经纪人列为正式职业算起,不到5年的时间,我国农产品经纪人已经发展到600多万人,其中有经纪执业资格的人员近20万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产品流通、科技和信息等一系列中介服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农副牧渔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农副产品不仅大大超出了农民自身所需的消费数量,而且大大超出了本地、本省乃至全国的消费量,一些农产品相继出现“卖难”。在这种情况下,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农民产销合作组织、运销联合体、民间批发商等流通组织应运而生,形成有组织的农民运销队伍,如江苏南京市的菜农协会、山东莱阳市的农民合作社、江西泰和县的生猪运销集团等。1998年起,国家开始大力培育各种形式的农民运销组织,特别是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据统计,现在全国运行比较规范、作用比较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超过15万个。
  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无论其经营手段、经营方式还是经营地域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不少农民流通组织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由手提肩扛发展到机动车船运载;经营方式上由自产自销、流动购销发展到代购代销、联购联销、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从单纯的购销经营而向加工、贮藏等领域拓展;经营范围也从地产地销到“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推进,还推动不少农产品走出了国门。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年鉴,2007年,我国农产品流通交易额已经达到1.5万亿元左右,占农业产值的45%以上;农产品流通产业也成为农民就业的最大基盘,2007年我国仅蔬菜流通领域就业人员约9000多万人。农民从田间地头走进市场,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形式的创新步伐。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正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一道,推动农产品市场发展壮大。
  批发市场 买卖兴旺通四海
  1983年,山东寿光蔬菜大丰收,菜农们走街串巷,提篮叫卖,就是跑断了腿,喊破了嗓子,仍然难以把大量的蔬菜推销出去。这年秋天,全县共烂掉了各种蔬菜1亿斤。而今,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拥有32000平方米的网架交易大厅,5000平方米的交易棚和7200平方米的交易服务楼,信息系统与全国20多个城市联网,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个品种,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韩、俄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发展壮大,正是我国农产品市场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不断放开,特别是1983年允许农民个人或合伙从事长途贩运农副产品以后,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一种新的市场形式———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自发形成的农贸市场相比,批发市场辐射面更广,吞吐量更大,在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递信息等方面的功能也更为明显。
  1984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大中城市在继续办好农贸市场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沟通市场信息、组织期货交易的农副产品贸易中心”。也就是在1984年前后,各种类型的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在农贸市场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1984年成立的山东省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被誉为“江北第一家”,这是产地批发市场的代表;1986年由农民集体兴办的北京大钟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993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供应了北京市场1/5的蔬菜,是销地批发市场代表;1990年10月,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省际间议价粮食调剂交易中心———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开业……
  批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从1991年开始,政府开始把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流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分别在农产品的集中产区、集散地和大中城市建立起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中央级和区域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截至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近70%的农副产品流通任务。据农业部统计,全国仅农村产地批发市场已发展到2430多个,其中蔬菜市场830个,约占34%;干鲜果市场380个,占15%;肉禽蛋市场110多个,占4.5%;水产品市场183个,占7.5%;粮食市场470多个,占19%;食用植物油市场9个,占0.3%;其他特色农产品市场250多个,约占10%。
  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1990年,国家有关部门在河南郑州建立的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和各地建立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从一开始就是按照比较规范的方式运作的,其他在农贸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批发市场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这些有组织的批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冲破了“条块”分割,把分散的城乡农产品初级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促使农产品由地产地销向大规模的区域交换过渡,使封闭的地方市场逐步走向开放的统一国内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大型批发市场脱颖而出,成为市场发展的领头羊。从1995年1月份农业部组建的“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建成开通并投入运行至今,已有690多家批发市场加入了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有些市场在互联网开设自己的网站,或以电子信息屏幕形式实时向社会公布价格信息和市场动态;有些市场实行会员制,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些市场引入了电子票据结算等现代化交易方式,提高了交易的规范性;有些市场实行拍卖竞价、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增强了服务功能;有的市场在提供一般交易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了农产品包装、贮藏、加工配送等业务,尝试开办连锁经营网点,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
  随着一大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我国已经出现了“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等全国性农产品大物流格局。大物流支持了农产品的大流通,也促进了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目前,东北粮仓、海南冬季瓜菜和甘肃高原夏菜等已经成为区域农业品牌,“买全国、卖全国”也成为很多地方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常态,城乡居民可以随时随地买到所需要的蔬菜、水果、禽蛋、肉类、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地域界限和淡旺季差别越来越不明显,价格差距也越来越小。
  期货市场 规避风险稳价格
  今年9月底,国内一油脂压榨企业以每吨4600元的价格进口了4船大豆,每船6万吨;10月底,这4艘船到港时,每吨大豆的价钱已经跌到了3600元,这家企业面临着2.4亿元的亏损。然而,由于这家企业在购买大豆的同时将还没有压榨出来的豆油和豆粕在期货市场上以当时的价格卖掉,锁定了利润,因此不仅没有亏损,而且实现了每吨50元的赢利。据统计,目前国内较大的粮食集团现货经营量的50%~70%都会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仅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客户保证金就将近百亿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市场调节的粮食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粮食患多患少、价格也时高时低的矛盾十分突出,给生产和经营者带来很大风险。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之初就引进了期货机制;1993年5月28日,我国第一家农产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全国首次推出农产品期货交易,从而使国务院期货课题组“由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的设计变成现实。
  期货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它的创立和发展从一个角度浓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历程,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经过18年的发展,目前国内上市的18个期货品种(不含未开展交易的啤酒大麦和绿豆)中,农产品占了12个,其中,大豆、玉米、豆粕、豆油和棕榈油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小麦、棉花、白糖和菜籽油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天然橡胶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从交易规模上看,2007年我国农产品期货交易量占全国期货市场交易量的86.62%,今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达到了86.26%。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期货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产品期货市场。2007年,仅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期货交易量即占全球农产品期货交易份额的29%,大连商品交易所也成为美国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农产品期货交易所。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完善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使市场对商品资源的配置更为高效。它提供的价格参照标杆,有利于产销区市场的快速充分对接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几年前,国际大豆市场和销区大豆价格传导到农民那里要半个月的时间,现在商贩通过期货市场当天就能得到国际、销区市场的大豆价格,一般大豆种植户也能在一两天的时间内知晓市场价格的变化,地区间价格调整的时间大大缩短,价差大大缩小。
  同时,期货价格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又能够帮助农民和企业发现价格,规避风险。2006年以来,我国农产品期现货价格走势趋于一致,期货价格领先于现货价格,超前反映出现货走势并与国际市场保持联动,为市场主体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平台。在大连期货交易市场,以粮食企业为主的法人户尽管只占4%左右,但其交易量占市场总规模的10%~20%,持仓量在50%左右。据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郭小利介绍,法人户交易量所占比例不大,但在持仓规模中占主导地位,这说明企业在积极地利用期货规避风险。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由中国证监会、证监会各地派出机构、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和保证金监控中心组成的“五位一体”监管体系,形成了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证监会规章和交易所自律规则为配套的较为完善的期货法规体系。今年10月,《期货法》已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随着期货市场监管体系和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我国期货市场逐步规范,市场风险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市场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强。


摘自<农民日报>作者:王瑜  12-17 00:14:20
·日上市场“食品安全责任人”第二期培训考试 (2009-10-29 14:33:44) ·日上市场关爱流动人口和县计生委联合宣传计生政策 (2009-10-29 14:30:17) ·我国农产品绿色通道总里程超过8万公里 (2009-10-29 10:51:50) ·遭遇山寨货大举围攻 沾化冬枣欲突围又苦寻无路 (2009-10-29 10:26:55) ·大市场激活大农业 (2008-12-30 6:15:44)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