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科技
加大发展福建泉州沿海地区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时间:2009-10-30 10:13:4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节水”一词通俗易懂,更确切的提法应当是“高效用水”。

“节水灌溉”的真正涵义是,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土壤水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灌溉用水,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需水,以获取农业生产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界于东经117°25′--119°25′,北纬24°30′--25°56′之间,地跨中、南亚热带,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157公里,与台湾隔海相望,离台湾最近距离的地方仅97海里。年日平均温18-20℃,无霜期310多天,年降雨量1000—1800mm,沿海一带常年无霜,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旱作农地区水利灌溉设施破坏严重,排灌渠系年久失修,抗旱能力弱,干旱时灌溉用水不能保障。我市70%的耕地为旱作水浇地,对降雨的依赖性较高。而我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其中3-6月份是主要的降雨季节;7-9月份为台风季,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而10-2月份则是秋冬旱,平均每月的降雨量仅30多毫米,秋收作物收完后基本闲置。同时,目前我市在晋江、南安、惠安沿海一带应用的主要有: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水是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水资源紧缺是制约我市旱作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由于水资源紧缺,一直以来我市旱作区只能种植花生、甘薯等耐旱作物,且产量偏低,效益差,致使农民对种植农作物积极性不高,弃耕现象不断加大。

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鼓励农户尤其是种植业大户发展节水灌溉,调整种植结构,使种植户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秋冬旱季节,由于采取节水灌溉,水资源问题得到解决,加上这个季节无台风暴雨等其它灾害性气候,适宜大面积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变害为利,反而使这些规模场户在这个季节收益最高,可占全年总收益的三分之二左右。例如绿兴农业开发场位于晋江耕地面积最大的镇-东石镇。1991年建场,建场时面积仅100亩,主要种植甘薯、花生、冬种大小麦以及几亩蔬菜,建场初期农场内灌溉条件较差,主要靠人工挑水浇地以及抽水机抽水漫灌,种植效益低,建场前十年,年盈余几乎为零。2003年,该场开始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安装喷灌设备,主要种植作物也转向以果蔬优良种苗木为主,花生、甘薯等旱地粮油作物为辅,面积发展到550亩,农场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其中,2003年9月,引进日本“316”品种出口胡萝卜,种植50亩,全部采用喷灌设施灌溉,经济效益达到每亩7000元,扣除前期设施投入,每亩纯利润达到5000元。此后几年,该场逐年扩大喷灌设施面积,使得胡萝卜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大。

该场几年来不断加大设施农业投资,至2006年底喷灌设施已扩大到300亩,场内现有6个深水井,三个大井和一个蓄水塔保证水源供应。由于出口胡萝卜效益高,该场2006年在节水灌溉设施的支持下,胡萝卜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加上其他作物,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以上,净利润100万元以上。在该场场主蔡清波的带动下,从2003年开始,该场周边几个农场也陆续引进喷灌设施,种植胡萝卜,预计2007年这几户可发展到2000亩以上,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采取节水设施灌溉后,不仅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而且节约人力和物力,同时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