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以来,我市遭受了多次暴雨洪灾。从7月16日起,我市各地又遭受了暴雨洪灾,这次暴雨来势猛、时间长、范围广、损失重,部分地方为特大暴雨洪灾,对全市各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均造成了严重损失,同时对病虫害防治极为不利,极易加重病虫危害。为了抓好抗灾救灾,实施生产自救,特制定农业抗洪救灾技术意见,请各地抓紧落实。
一、当前抗洪救灾措施
各地要根据预报,因地制宜,分类制定防灾措施,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田间诊断决策,及时抓好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和水淹后作物的清淤恢复工作。
1、要针对受灾情况,及时开展分类指导。一是对淹水时间短的作物要及时进行扶苗洗苗,尽力减轻损失。二是对淹水时间较长或上部茎叶受损严重的水稻,要在扶苗洗苗的基础上,及时割蓄洪水再生稻。三是对经济作物要及时培土,增加肥料投入,尽快恢复树势。四是对被冲断或冲毁的粮油或蔬菜作物可及时收获,利用鲜秸秆丰富的营养作牲畜饲料,增加饲料来源,弥补灾害损失。
2、大搞增种补种和改种。对水毁严重,已确实不能挽救的,要大搞增种改种,积极拓宽增收门路。种植业要充分利用空闲地或空行,及时新栽和增种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蔬菜和夏大豆等作物,抢时多栽红苕。各地要指导农民对红苕苗床增施肥料,促进茎叶迅速生长,增加苕苗生长量。
3、清理菜园。茄果类和瓜类蔬菜烂果、烂瓜严重。受阴雨影响,病害严重。一些地方柑桔红蜘蛛、蚜虫等虫害发生较重。蔬菜要注意清洁田园,清除烂果、烂瓜,加强中耕、松土,理好排水沟。按照无公害蔬菜要求,加强病虫害防治。
二、切实加强以病虫害防治为中心的田间管理
(一)加强水稻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针对今年水稻病虫重发的严峻形势,各级农业部门要严密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防治重点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各地要加强田间调查,加强病虫监测,搞好预测预报,大力开展病虫可视化预报,制定分类防治预案,确定防治重点,深入开展技术与物资服务,迅速组织对路农药,抢间歇晴天,采取统一防治、区域防治、综合防治等措施,及时开展各种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开展植保社区服务和机动喷雾器作业,切实抓好病虫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噻嗪酮等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可选用氟虫腈 三唑磷、氟虫腈、毒死蜱等药剂,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丰登等,纹枯病用井岗霉素、纹枯净进行防治。同时一些地方区域性病虫害、玉米纹枯病,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的病虫害也发生较重,要采取措施,力争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加强当前大春作物肥水管理
水稻:一是因地制宜增施穗肥,对稻田肥料投入较少出现明显缺肥症状的要及时补施粒肥,亩施用尿素和氯化钾各2-3公斤,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二是蓄留再生稻的适宜田块要在收获前15天,每亩增施促芽肥尿素15-20公斤。
玉米:平丘区逐渐进入成熟期,要适时收获,以防雨后穗发芽。中山区要抓好玉米大喇叭口期穗肥的施用,并作好人工去雄和授粉,降低秃尖率和空苞率,提高结实率。同时山区玉米的田块应开好排水沟,有利防止湿害和减轻玉米纹枯病的危害。要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作青贮饲料和能源开发。
红苕:一是及时作好夏苕的栽插扫尾,尽量使用尖梢苗,多实行间套作,提高土地利用率,杜绝撂荒。二是对移栽红苕要早施苗肥,增施钾肥,促进苕苗快速生长,提高地上部苕苗生长量,保证伏旱来临前覆盖满地面,并采用玉米秆覆盖或浅中耕方法来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强抗逆能力。三是加强苗床管理,增加粪水施用次数,促进母苕多长苗,长壮苗,以备晚秋红苕苗源。四是中、后期看苗适施裂缝肥,防止早衰。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块根膨大。同时注意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高粱:加强穗期病虫防治,重点防治螟虫、蚜虫、纹枯病等病虫害。蓄留再生高粱要注意适时足量施好促芽肥(收前7~10天亩施50环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