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省沿淮地区出现区域性大暴雨,部分农田发生内涝,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为切实加强灾后管理,科学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昨天上午,记者走访了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尹海庆研究员。
据尹海庆介绍,在这次洪灾中,水稻是受灾较为严重的作物,当前应尽快排除田间积水,以“养根、保叶、促蘖、防病虫害、提高成穗率、争粒争重”为目标,积极加强管理。
第一要及早采取补救措施。水稻耐涝性较强,没顶3天左右,成活稻苗尚有80%左右,只要加强管理即可;没顶4~7天,成活稻苗为50%~80%,则要及时匀苗补苗,确保足够的群体;没顶7天以上,成活稻苗仅有30%左右,则要考虑重种或改种其他作物。
第二要尽早追施灾后恢复肥。肥料种类以速效氮肥为主,一般每亩施尿素8~10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淹没时间短、稻苗受害轻的田块,施肥量可少一些;受淹时间长、稻苗损伤重的田块,要适当多施,但必须采取多次轻施的方法,防止一次施肥过多,造成肥害伤苗。
第三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受淹水稻恢复生长后出生的叶、蘖较嫩绿,易遭受稻飞虱、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危害,要切实加强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防止灾害进一步加重和蔓延。近期要做好二代灰飞虱的防治,同时要打好以“两迁”害虫为主的病虫防治总体战。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