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科技
伊利董事长潘刚:中国奶粉有信心超越洋品牌
时间:2009-11-13 09:28:37来源:作者:过客

  6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大幅提高了乳制品行业的门槛。当日,蒙牛、伊利、光明等乳业龙头的股价应声逆市走高,东方证券等投资机构发布报告表示,中国乳业自2002年之后的第二次变局正式拉开帷幕。

  两周之后的6月19日,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伊利)宣布旗下的金山新工业园奶粉加工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落成。这家号称全球最大规模的配方奶粉生产工厂投资6亿元,占地500亩,日处理鲜牛奶能力可达1200吨,年产各种配方奶粉产品6万吨,其落成标志着伊利拥有了自己的超大规模的自主奶粉生产基地。

  6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就乳品行业态势与伊利发展动向问题,专访了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伊利董事长兼总裁潘刚。

  价格优势渐逝中国奶应追求价值优势

  潘刚对于新闻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他在2002年7月任职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时,是当时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时年32岁);2004年底受命于企业危难之际,之后用9个月的时间力挽狂澜,令伊利各项经营指标就全面超越了2004全年的水平,更是被业界称赞。但潘刚面对媒体时则稳重老练,鲜有豪言壮语,这种锋芒内敛,谨慎低调的作风,使他有别于一般的明星企业家。但一旦问题涉及到行业、专业知识,科班出身的他也不会惜言。

  新出台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大幅提高了乳制品行业的门槛,有业内人士认为可能在近期掀起乳业兼并的新浪潮,还有人认为这是在引导乳品行业走汽车发展之路,即走向寡头垄断。

  对此,潘刚另有一番见解:从去年政策酝酿出台以来,并没有大的兼并发生。他认为,短期内乳品行业大的重组兼并不会发生,目前的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因为对于龙头企业来说,重组早已落实完成,如伊利在2007年已经完成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发改委在政策出台之前广泛征求了各大厂家的意愿,经过了很多次调研制定出当前的政策,不会引起业内的恐慌。

  但是潘刚也坦言,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乳业也面临很多挑战。在2007年下半年由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新西兰、澳大利亚干旱减产,限制了乳品出口尤其是奶粉的出口,国内需要奶粉的一些企业得不到供应,竞争激烈造成整个行业展开价格战,同时饲料涨价,造成农民养牛不挣钱,出现抢奶的现象;而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成本优势著称的中国制造正在失去价格优势,使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局。这一方面严重加剧了部分中国制造企业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也将一个命题摆在了企业面前:如何尽快推动中国制造从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型。

  潘刚认为,召开在即的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跟消费者沟通的平台。我希望能借这次奥运东风将伊利的健康形象植入消费者心里,通过参与奥运,实现品牌价值提升的目标,在经济价值之外投入公益与社会,以实际行动支持奥运、支持中国。

  根据伊利2007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主营收入192.08亿元,同比增长17.56;而蒙牛的年报显示,其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213.181亿元,同比增长31.2。一位乳品行业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蒙牛的成长性是中国乳品第一集团中最好的。

  面对国内最大竞争对手蒙牛在发展速度上的咄咄逼人,在伊利的企业战略中,有没有借着奥运东风重归乳业第一的时间表?

  面对记者的问题,潘刚说:我想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