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菜生产全面升级 2006年,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新特果业发展中心有限公司确立了一个大手笔的项目:投资600万元在公司园地里建设了25栋日光大棚和10栋冷棚。不同季节都应有产品上市,这些设备让公司的生产突破了季节的限制。公司负责人说。据了解,日光温室自投入使用以来已获得好的效益,棚栽葡萄将相继进入盛果期,亩效益都在20000元左右,进入盛果期后有望达到40000元,经核算3年就能收回全部建设投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一改以前只满足于吃饱的基本要求,向特别新鲜、绿色、有机方向发展。作为一种调节果品供应周期、反季节果树栽培的形式,渐渐开始出现。顺义区农委主任闫志广说。据了解,截至2008年上半年,北京市顺义区共发展设施果树总面积达612亩,其中,设施结果面积344亩,总产量26.8万公斤,产值达538万元。
不止果树,顺义瓜菜的设施装备也正在全面提升。截至2007年,全区蔬菜保护地设施为4.8万亩,占菜田面积的41。根据北京市农业局农业设施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蔬菜设施耕地面积18.1万亩,顺义区居北京市首位。以日光温室为主生产解决了冬季蔬菜供应问题,以大棚生产为主解决了早春供应和晚秋供应问题,辅以中小拱棚和露地蔬菜生产实现了蔬菜在顺义区的四季生产、周年供应。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建成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以及精品园区达到20余个。
而作为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一项产业,顺义花卉产业也正在由露天粗放生产向设施集约生产转变。截至2007年底,全区花卉设施生产面积达920亩,其中高档智能温室105亩,节能日光温室530亩,遮阴棚285亩,组培室3000平方米。智能温室以生产中高档花卉为主,日光温室以生产鲜切花、盆花为主。
跨越如何完成
顺义区2006-2007年设施农业建设对顺义都市农业发展作用尤为明显,其一是设施建设完成规模大,其二是建设质量和标准高,其三是建设完成后及时投产,取得较好效益,对农民增收起到推动作用。
2006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对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发展设施农业明确了政策,为北京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顺义区积极落实,相继制定了2006、2007、2008年顺义区设施农业发展扶持办法,通过政策扶持、组织推动等措施,使顺义区2006-2007年建设起一大批高标准农业设施,推动了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顺义区在设施农业建设上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了以农业主管副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区农委、区种植业服务中心、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参加;各镇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得力使顺义区设施农业建设取得较好效果。同时,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各类主体技术培训,尤其重视新从事设施农业的各类公司、企业从业人员的农业技术培训,2006-2007年完成各类蔬菜技术培训5000人次,确保了设施农业实现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益目标。
杨镇是北京市顺义区主要蔬菜生产供应基地,这两年来该镇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全区的一个缩影。2006年,杨镇抓住市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机遇,向广大农民进行广泛宣传,将市区发展大棚的补贴政策宣传、落实到全镇42个村,为更好推动保护地建设工作,镇政府还成立了镇建设领导小组。杨镇种植业服务中心经多方联系采取集团购买的形式,为农户集体购进竹竿、竹片、铅丝等生产资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聘请专家、学者来杨镇为广大农民进行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设施农业前景广阔
建设设施农业,实行保护地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又一条新路,也是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一个科学手段,它是投资较大但见效快、效益稳定、风险较小的一个农业投资项目,值得大力推广。顺义区副区长王振江说。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区设施花卉生产,全面提升全区设施生产水平,顺义今年计划完成建设智能温室390亩,完成建设日光温室300亩,到2008年底,全区智能化温室面积将达到495亩,日光温室面积达到830亩。闫志广描绘了顺义设施花卉产业的蓝图,建成后将形成北京国际鲜花港、京承路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京平快速路两侧为主的设施花卉生产园区,以生产中高档盆花、鲜切花、草花及宿根花卉为主,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花卉产业,为打造顺义优质花卉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
而在蔬菜方面,十一五期间顺义蔬菜设施预计发展到6万亩,使设施生产瓜菜总面积占顺义菜田面积的51.7,届时顺义设施蔬菜商品总产可达5亿公斤以上,预计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使从业农民户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通过设施面积增加整体提高顺义蔬菜的抗自然风险能力、通过可调控设施发展提高设施产出能力、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保证顺义蔬菜产品优质、营养,发展扩大顺义农业高效产业、精品产业,以有限的土地创造出高效益,使设施蔬菜生产切实成为顺义从业农民的增收主要渠道。王振江说。
稿件来源:三农在线-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