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赤霉病
根据国家标准( GB/T5494)小麦中病粒超过4%,不能供人畜食用。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适期用药、主动用药;常规品种在扬花初期用药(5%-10%扬花);高感品种由扬花初期提早至破口齐穗期;科学用药,用对药种、用足药量、防足次数、药肥混喷;药种,氰烯菌酯、眯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等单剂及其复配剂;剂量,氰烯菌酯a.i.25ml、咪鲜胺a.i.15ml、戊唑醇·福美双、多菌灵a.i.40g。
江苏部分地区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问题突出。抗性监测,测定的7000多个菌株对戊唑醇和眯鲜胺敏感性发现:仅个别菌株表现低抗药性水平,但没有高水平抗性菌株,表明目前这些药剂可用于有效防治赤霉病。测定3000多个菌株对氰烯菌酯敏感性,没有发现任何抗性菌株当抗性菌株比例达到5%时,建议农民不要单独使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可使用多,酮防治赤霉病。当抗性菌株比例超过10%时,建议使用咪酰胺、戊唑醇、氰烯菌酯等防治赤霉病。
注意:
在多菌灵抗性频率高的地区,应限制使用。使用次数:流行年份,2次;第一次用多酮、第二次用咪鲜胺、戊唑醇或氰烯菌酯。
2.禾谷孢粪线虫
为土传病害,农机具跨区作业传播;全省大部地区查见,多为零星发生。
一是农业防治。种植抗耐病品种,淮麦18、淮麦20、淮麦0566、徐麦29、扬麦17号、山东济麦22号表现抗病;轮作换茬、增施N肥P肥。
二是种子包衣。杀线剂种子包衣(阿维菌素、灭线磷、涕灭威等)。
三是小麦返青期施药防治。主要侵染源:孢囊内的二龄幼虫。主要侵染时期:冬前、冬后返青。
注意:
施药时间:小麦返青期的田间二龄幼虫孵化高峰期;施药方法:先将颗粒剂与少量细干土混匀,撒播于小区,用特制耙具进行沟施混匀,然后覆土压实。
3. 水稻纹枯病
常发、危害期长、程度加重、控制难度加大、危害损失加重(粒重、白穗);品种感病、氮肥用量大、基本苗过多、水浆管理不科学、夏季多雨;成为水稻上的常发的重要病害;做好水浆管理,科学运筹肥料;用水做到“前浅、中晒、后湿润”,避免长期深灌;控制氮肥用量,切忌水稻生长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要把握好病害水平扩展和垂直扩展初期的第一次用药(7/下和8月中下);第一次防治适期掌握在分蘖盛期病穴率5%-10%时;用足水量、用足药量,对准基部用药,建立水层、交替用药;纹枯病防治药剂;抗生素类:井冈霉素、拮抗茵(芽胞杆菌)、申嗪霉素、蛇床子素;三唑类:丙环唑、已唑醇、氟环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腈苯唑、戊菌唑;酰胺类:噻呋酰胺;甲氧丙烯酸酯类( strobilurin):肟菌酯、烯肟菌胺、氯啶菌酯、烯肟菌酯、嘧菌酯;上述药剂间的复配。
4.稻瘟病
重发品种:杂交稻,尤其是优系列杂交稻(lI优728、 优1 29、 优1 259、 优培九、 优42、ll优988、)、扬粳4227、华粳6号、华粳7号、宁粳3号、南粳44等。
在做好苗叶瘟防治的同时,重点抓好破口期药剂预防;错过适期,大部分药剂治疗效果均较差。
防治药剂: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咪鲜胺、氰菌胺、异丙烯噻唑、甲氧丙烯酸酯类药剂。
5.水稻三大病毒病
灰飞虱
抗、避、断、治”综防技术:一是因地制宜种植抗耐病品种;二是推广机插、小苗抛栽等利于推迟播栽期、避虫峰;三是秧苗期覆盖防虫网或无纺布(机插+无纺布覆盖);防虫网20目左右,无纺布15-20克/平方米规格;四是化学防治灰飞虱;注意用药时期与药种选择。
201 1年灰飞虱抗药性
对吡蚜酮敏感~低水平抗性(1.9 - 5.5倍)
对毒死蜱中~高水平抗性 (17.5 - 83.9倍)
对噻虫嗪 敏感状态
对烯啶虫胺敏感状态
用药建议:停用吡虫啉、噻虫嗪等烟碱类药剂;可用吡蚜酮、烯啶虫胺、醚菊酯、毒死蜱;减少扑虱灵使用次数。
6.水稻大螟
重发代次或地区应单独防治;防治适期:二、三代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期;1、2代残虫量高田块,对灰飞虱用药建议: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醚菊酯、异丙威、稻丰散、敌敌畏、毒死蜱等药剂;坚持持效性与速效性药剂配合使用,交替用药。
南方黑条矮缩病
防治策略一“治虫控病” :即把迁入虫源、峰期为重点防治对象;本着治早、速效加持效原则,在带毒白背飞虱迁入秧田和本田初期时用药预防。
防治药剂:毗蚜酮、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虫啉、噻虫嗪
祸飞虱
一要适期用药;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提高药剂效果;扑虱灵等药剂对高龄若虫与成虫效果差。
二要用对药种。推广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等高效低毒单剂及其复配剂,示范。
三要科学施药。水稻生长中后期,推广使用大容量高压动力施药器械,提高防治效果。
注意:粳稻区9月20日后停止使用有机磷类杀虫剂,防止稻谷农残超标。
201 1年褐飞虱抗性监测
噻嗪酮一中高水平抗性
吡虫啉一极高水平抗性
毒死蜱一中低水平抗性,丹阳中水平抗性,宜兴敏感下降
乙虫腈一宜兴中水平抗性
噻虫嗪一宜兴抗性水平达48.1倍,中水平抗性
吡蚜酮一敏感水平下降至中水平抗性,2011年宜兴15.7倍达中水平抗性
二、三代应单独防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醚菊酯、阿维?二嗪、毒?唑磷、毒?阿维等。
7.黑尾叶蝉
传播矮缩病、黄矮病等病毒病。以经卵、持久性方式传毒;掌握在低龄若虫期防治;应以“治虫防病”为目标,掌握在低龄若虫盛期时,对每平方米有虫10头左右的秧田和每穴有虫2~3头的分蘖期稻田,用药防治:防治药剂:吡虫啉、异丙威、吡蚜酮等,用量参照稻飞虱的防治。
8.二点委夜蛾
农业措施
秋、春深翻,破坏二点委夜蛾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基数一棉田、豆田以及其他冬闲作物田;麦收后旋耕灭茬后播种玉米,或清除田间麦秸,破坏其栖息场所;减少成虫产卵,破坏幼虫栖息地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一一成虫有趋光性;成虫发生期利用杀虫灯诱杀(重点在麦收前后的主害代);360nm左右波段的诱虫效果最好;糖醋液、杨枝把对成虫也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
化学防治
主害代:6/下~7/上中;方法:毒土、毒饵、药剂喷雾或灌根;药剂:辛硫磷、毒死蜱、阿维菌素;
高氯不理想(残效期较短);播后苗前,全田浇灌有机磷农药;苗后,毒土、毒饵围棵保苗;或围棵喷灌保苗;重点在植株根际用药;苗后全田喷雾防治效果较差;保苗必须阻断幼虫向植株取食,采用药剂围棵喷灌或围棵撒毒土的方式;随水浇灌药量要够,是正常喷雾量的8-10倍;使用苗后除草剂的田块建议采用播后苗前处理方式。
9.玉米褐斑病
种植抗耐病品种;改进秸杆还田方法,变直接还田为深翻还田或腐熟还田;提早预防。玉米4-5叶期,如有连续阴雨天气,亩用20%三唑酮1 500倍液叶面喷雾预防;及时防治。病株率达到5%-7%时,20%三唑酮EC1500倍液、12.5%烯唑醇(如禾果利)1500倍或10%苯醚甲环唑1000倍液叶面喷雾,隔7-NlO天连喷2次。
10.盲椿象
3-4月份越冬卵孵化前通过清除棉田及四周杂草破坏越冬场所;4-5月份防治棉田附近早春寄主上的虫源;5月份在棉田四周种植嗜好寄主绿豆诱集成虫,并定期喷施菊酯类等农药防治;6~8月份当棉田防治指标后,及时使用丁烯氟虫腈、联苯菊酯、硫丹、丙溴磷、马拉硫磷、啶虫脒、毒死蜱等农药防治。
用药注意事项:
上午9点前或下午5点后用药,最好是傍晚喷药,此时棉盲蝽活动能力较弱;应从田四周向中间围喷药一围歼、统防统治,防止成虫往返迁移影响效果;对准嫩头、边心和蕾铃喷药。
1 1番茄曲叶病毒病
安全高效防治技术:物理防治,防虫网阻隔、黄色粘板诱杀害虫、高温闷棚清园;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调整作物播种期,控制氮肥用量,适时灌溉;生物防治,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高效天敌引进、大量繁殖和释放;药剂防治,高效低毒选择性杀虫剂的筛选应用技术及烟粉虱抗药性治理。
物理防治
高温闷棚及清理残叶清园。基本依据:烟粉虱成虫、若虫在夏秋季没有寄主植物的条件下,存活不超过1天,伪蛹存活不超过6天;在46。C下,所有虫态存活不超过1天。
准备无病虫大棚苗床:清理所有残叶和所有活体植物,隔离7~10天;利用塑料薄膜封闭高温闷棚2-3天。
种植抗耐病品种:近年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市多个研究小组进行番茄抗曲叶病毒育种,取得显著进展;例如:苏红9号、TY209、瓯秀808等;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浙粉702”、 “浙粉701”,在田间对番茄曲叶病毒病表现出良好抗性,且经济性状好。
化学防治
烯啶虫胺、啶虫脒、阿克泰、阿维菌素以及矿物油对烟粉虱成虫有良好的杀灭效果。需要高度注意.B烟粉虱、Q烟粉虱都能很快对这些杀虫剂产生抗性,尤其是Q烟粉虱,已对烯啶虫胺、啶虫脒、阿克泰等多种杀虫剂有一定的抗性,要交替使用。
杨荣明(江苏省植物保护站)
品牌农资 2012.09
马桂莲采集;张琴加工;姚佳编辑上传;江洪涛审核。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