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科技
黄鳝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时间:2013-03-18 09:46:47来源:作者:柯静

  1、赤皮病:此病大多是因鳝鱼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细菌浸入皮肤所引起的。其症状:体表局部出血、发炎,尤其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病灶,严重时可腐烂至骨。病鳝身体瘦弱,春末夏初较为常见。


  预防:


  用1/20万至1/5万的漂白粉浸洗鳝体约半小时。


  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挂篓进行预防。


  在捕捞和运输种苗时,操作要小心,勿使鳝苗受伤。


  治疗:


  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兑成溶液全池泼洒,也可接合挂篓治疗。方法同上。


  用磺胺噻唑拌饵投喂,第1天用药5克/每50公斤鳝种,第2---6天用药减半;方法是把药拌入适量的面粉糊内,晒干后投喂。


  用10%食盐水洗擦患部;或把病鳝放入2.5%的食盐水内浸洗15---20分钟。


  用明矾0.05克/平方米泼洒,两天后用生石灰25克泼洒水面。


  2、细菌性肠炎:病鳝行动缓慢,停止摄食,头部显得特别黑,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粘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流行季节一般在4---7月份。


  预防:在发病季节用漂白粉1克/平方米,10---15天消毒一次。


  治疗:


  用磺胺噻唑5克/50公斤鳝种拌料投喂,2---6天后减半。


  用大蒜5克/50公斤鳝种拌料投喂,2---6天后减半。


  用呋喃西林2克/50公斤鳝种拌料投喂。


  3、水霉病:主要是互相咬伤皮肤伤口侵入霉菌所致。霉菌的菌丝在体表迅速蔓延扩散而生成白毛,使病鳝食欲不振,最后消瘦死亡。


  预防:在运输操作中,尽力减少鱼体受伤。


  治疗:


  用1公斤盐和1公斤小苏打/立方米的合剂,化水全池泼洒。


  用2---3%的食盐水浸洗鳝种。


  用5%碘洒或1%孔雀石绿软膏擦抹患处。


  4、腐皮病:在养鳝中最为常见,其症状:体表皮肤出现许多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红斑,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规则的小洞,殃及内部器官而死亡,或因瘦弱不食而死。


  预防:


  鱼病流行季节,用红霉素25万单位/立方米的水体,全池泼洒1次。


  鱼病流行季节,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的水体,全池泼洒1次。


  治疗:


  用磺胺噻唑0.5克/50公斤黄鳝拌饵投喂,每天1次,3---7天为1个疗程。


  用磺胺脒1克拌400克蚯蚓,等药饵水分晾干后投喂,连喂5天为1个疗程,效果明显。


  发病后,用红霉素25万单位/立方米化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次。


  发病后,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化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次。


  5、烂尾病:此病由产气单孢菌中的一种细菌引起,密集养殖池和运输中容易发生,严重影响鳝鱼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症状为:尾部充血发炎,继之肌肉坏死溃烂,严重时尾柄或尾部肌肉烂掉,尾脊椎骨外露。病鱼反应迟钝,头伸出水面,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这种病一旦发生,治疗十分困难。因此注意以防为主。


  防治:


  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损伤。


  注意鳝池水质,用呋喃唑酮0.2---0.25ppm全池泼洒1次。


  治疗:


  用金霉素25万单位/立方米(0.25单位/毫升)浸洗消毒,有一定效果。


  发病期间用呋喃唑酮0.24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6、打印病:常发病在夏秋季。症状:黄鳝背部及两侧出现黄豆大小的梅花状斑,发红、溃疡、出血,使黄鳝无法钻入洞穴。


  防治:


  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化水泼洒。发病治疗需连续泼洒3次。


  用2只蟾蜍从头部剥去皮,用绳子扣住,在池内来回拖转,使蟾蜍分泌的蟾酥散发池内。或直接在池中放几只蟾蜍,利用其身上所分泌的毒汁,可有效地杀死梅花病菌。发病后治疗则需连续3天3次。


  7、出血病:由气单孢菌引起。症状:病鱼皮肤及内部各器官由于血管壁变薄,甚至破裂均有出血,肝的损坏较为严重。


  防治:


  放鳝前生石灰清塘消毒时要彻底。


  保证养殖期间的水质环境卫生条件。


  用呋喃唑酮0.2---0.25ppm全池泼洒1次。发病后连续3天泼洒3次。


  用金霉素药液25万单位/立方米(0.25单位/毫升)浸洗病鳝鱼体。


  8、毛细线虫病:病原体为毛细线虫,虫体白色,细长如线,体长在2---11mm。症状:病鳝时常将头伸出水面,腹部向上,食欲减退或不进食,体色变青发黑,肛门红肿。经解剖肉眼可见后肠内有乳白色线虫,其头钻入肠壁粘膜层,破坏组织,导致肠中其他病菌侵入肠壁,引起发炎溃烂,如大量寄生可引起死亡。


  防治:


  用0.05ppm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清塘,可预防此病。


  用90%晶体敌百虫5---7克/50公斤黄鳝拌饵投喂,连喂6天。


  把兽用敌百片用水浸泡后碾碎拌饵混合使用0.1%浓度,连喂6天。


  用贯众、荆芥、苏梗、苦楝树根皮等中草药合剂总量290克/每50kg黄鳝拌饵投喂,连喂6天。


  9、刺头虫病:病原体为刺头虫,白色条状蠕虫,能收缩,体长8.4----28mm。症状:病鳝的食欲严重减退,或不进食,体色变青发黑,肛门红肿。经解剖肉眼可见肠内有白色蠕虫,吻部牢固地钻进肠粘膜内,吸取营养,以致引起肠道充血发炎,阻塞肠管,使部分组织增生或硬化,严重时可造成肠穿孔,引起黄鳝死亡。


  防治:


  用0.05ppm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清塘消毒可预防此病。


  用40%---50%晶体敌百虫/每50公斤黄鳝混合拌饵投喂,连喂6天。


  病鳝内脏要深埋土中,切不可乱丢。


  10、蛭病:水蛭牢固地吸附于鳝鱼体,吸取黄鳝的血液为营养,而且破坏寄生处的表皮组织,引起细菌感染。症状:病鳝活动迟钝,食欲减退,影响生长而死亡。据观察1条黄鳝的体表可寄生10多条,多的甚至于超过100条。


  防治:


  用0.2%的90%晶体敌百虫溶液(50g药/25kg水)浸洗10---15分钟,使用安全效果好。


  用100ppm硫酸铜溶液浸洗5---10分钟;并要注意黄鳝的活动情况。


  用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泡病鳝2个小时左右能杀水蛭,黄鳝正常。


  用5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鳝半个小时,有较好治疗效果。


  11、锥体虫病:病原体为锥体虫。寄生在黄鳝的血液中。流行期在6---8月份。症状:锥体虫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颤动很快,但迁移性不明显,黄鳝感染锥体虫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


  防治: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锥体虫的中间宿主水蛭。


  用2%的食盐水浸洗病鳝10分钟。


  用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浸洗病鳝15分钟。


  12、黑点病:是复口吸虫后囊蚴寄生在鱼体皮下组织而引起的疾病。症状:黄鳝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病鳝停止摄食,直到萎瘪消瘦而死。


  防治:


  用生石灰清塘消毒要彻底。


  用0.7ppm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用0.7ppm二氯化铜全池泼洒。


  13、发烧病:由于高密度养殖,或者高密度运输且时间长,黄鳝体表分泌的粘液在水中聚积发酵大量热量使水温骤升,溶量降低,黄鳝焦躁不安,相互缠绕,造成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90%。


  防治:


  鳝池内可混养少量泥鳅吃掉残饵,并通过泥鳅上下窜,防止黄鳝相互缠绕。


  发病后立即更换新水。


  在池中泼洒6/1万的硫酸铜溶液。


  在运输前先经蓄养,勤换水,使黄鳝体表泥沙及肠内容物除掉,气温23---30℃的情况下,彻底换水1次/每隔6---8小时;或每隔24小时,在水中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30万单位/每25升水中,能收到较好效果。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