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中国与东盟需加强农业合作合力应对粮食危机
时间:2009-10-28 15:41:0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游侠
  发生于两年前的全球性粮食危机尽管高峰已经过去,但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在南宁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上,来自中国与东盟的官员学者们再度提出要加强农业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并对区域内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反思。  

  粮食危机对中国和东盟的影响:恐慌大于粮荒

  2006-2008年期间全球性粮价飞涨,在一些国家引发了暴力示威和社会动荡,成为新世纪以来第一次粮食危机。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卢肖平指出,粮食危机对亚洲特别是东盟各国的影响要小一些,但“恐慌大于粮荒”,也危及了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今年3月也曾警告,世界很容易再次出现2008年那样的农产品价格飙升,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比人们想象的要更加严峻。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粮食危机对中国的粮食供求没有产生很大的直接冲击,但国际上的高粮价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并成为推高消费价格指数的直接元凶。为了保证国内粮食安全水平,中国政府也一度实施了临时性粮食限制出口措施,并同时推出了几项相关政策,如: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格,不再新建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加工厂,加大强农支农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

  从粮食危机对东盟的影响看,粮食尤其是稻米的供给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甚至还是增产,但受国际市场其它粮食品种供应量减少的影响,各国对稻米的需求量猛增,导致稻米价格比小麦价格涨幅更大,2008年小麦价格震荡波幅是2007年的2倍,而稻米却达到了5倍。人们心理高度紧张,彼此间信任度下降,加上投机和炒作,促使各粮食出口国纷纷采取临时出口限制措施,最终发生了区域性的“粮食危机”,严重影响了东盟一些国家的发展。

  卢肖平认为,“粮食危机”的成因相当复杂。近年来,美国从东亚地区大量购入工业品,同时廉价出口粮食,使作为传统粮食主产区的东南亚国家开始推行“轻农伤农”的“快速工业化路线”,强行发展制造业。很多国家的农业受美国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已经倒退或濒于崩溃。尤其是2000年以后,东南亚国家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工业的重视,大力削减对农业的支持,使农业总的生产率和产出水平一直呈下降态势。

  尽管如此,东盟多数国家依然具有优良的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说:“如果东盟采取有力和有效措施,积极调整农业发展方略和产业结构,未来东盟的粮食安全形势应当可以乐观,而且有望成为世界粮食生产的核心。”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进一步深化

  中国与东盟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了全面的农业合作,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第五次会议把农业确定为面向21世纪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2002年11月,中国农业部与东盟秘书处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所有的共识和具体行动把双方农业合作推进到了一个实质性的合作与发展阶段。

  十年来,中国农业部已经组织和投入资金上亿元人民币,在“10 1”范围内开展各类农业交流与合作项目达150多个,其方式包括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示范与推广、学术与科技交流和经济贸易促进等。通过举办60多个各种农技培训活动,为东盟各国累计培训了100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员。

  通过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等国实施的40多个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有效展示了中国先进的优良品种、农机装备和栽培管理技术;通过组织8个有关农产品和技术装备的展示展览及商务交流活动,较好地配合和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经过十年发展,中国与东盟在农业合作交流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双方建立了友好和互信关系,通过大量的人员交往,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合作局面已经打开;东盟各国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中国的实用农业技术在各国都有不错表现,深入合作与推广工作正在展开。双方还进一步加强了农产品贸易关系,通过不同形式的贸易促进活动,各自占优势的农产品互补关系已经让消费者获益。

  卢肖平指出,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农业合作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突出成效,但不能忽视合作中的不足和缺陷。一是较大规模的农业合作项目较少,难以发挥和展示技术组合的作用和影响,也使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项目过于分散,由于中方参与实施的部门和单位较多,造成项目不仅规模小,而且过于分散。虽然局部成效不错,但总体影响面偏小,不利于大面积示范和推广。此外,政府项目和企业活动没有有机结合,一方面重复投入,浪费资源;另一方面,社会效益没有与经济效益挂钩,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中国和东盟应建立互助机制加强农业合作共保粮食安全

  农业是中国与东盟十大优先合作领域之一,也是最早实施零关税的领域。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卢肖平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加强农业合作,建立互助机制,应对粮食危机,合作各方均应加强粮食方面的多层次合作,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贸易,以实现共赢。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建议,东盟方面也应积极改善粮食生产,中国在这方面的很多经验可供借鉴。比如,粮食安全是国家的目标,增加收入是农民的渴望,两者应实现有机结合。政府提升粮价,虽然短期内财政负担较重,但从长远考虑,可以刺激农业生产者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粮食安全状况。

  此外中国的重要经验是切实重视农业,增加投入,提高粮食自给率。农业国家要彻底改变轻农重工的做法,把农业当作国民经济的基础,增加预算投入,增加融资帮助,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及提升现代装备水平,稳步发展农业,提高自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未来在国际农业合作特别在与东盟农业合作方面主要方向有三:

  一是加强对话,制定积极有效的农业政策。在《东盟与中日韩粮食安全合作北京倡议》通过后,东亚粮食安全问题将成为定期的政策对话机制,目的在于与各国一道重新定位农业的发展地位,交流各自政策与经验,从而提出一系列增加投入、加强合作的行动计划,从根本上改善各国和区域的粮食安全状况。

  二是整合资源,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行动提升计划。中国农业部正在组织实施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行动提升计划,努力整合各部门、各地方、各渠道和各种形式的资源,尝试把政府项目与企业投资结合起来,形成相对较大的项目群或项目组合,拨付一定经费以鼓励和支持企业集中推广已经论证过了的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从而发挥组合项目的较大影响力,提高整体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深入研究,探讨建立更加有效的紧急互助机制。为应对粮食危机,中国政府决定积极参加由日本发起建立的东亚大米紧急储备项目,以扩大整个项目的粮食储备规模。然而为抵御今后的粮食危机,这些项目还难以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各方深入研究,除了在生产方面有明显提高之外,还要从现行贸易政策和机制上切实开展合作,建立更加有效的紧急互助机制。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