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都市农业:北京农业发展新途径
时间:2009-10-30 11:57:1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天石

  ●农业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昨天实践的结果,又是今天实践的起点,更是明天实践的方向

  用农业“下脚料”麦秸杆做成的一幅规格60厘米见方的画至少能卖200元,能保存半年以上的观赏西瓜800元一个还供不应求……作为“大城市小郊区”的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日前在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例子给出了答案:北京要走“都市型新农业”的发展之路。

  多功能性造就都市农业

  “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牛有成认为,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机遇远远大于面临的困难。

  统计显示,北京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在牛有成看来,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愈发的重要和明显。他说,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也正在向农业转移。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都市型现代农业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北京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一致。“一亩玉米的生产价值在300元左右,但它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能达到3000—5000元”。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所以说,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牛有成坚定地说。

  加速发展的经济为让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物质保障。2007年,北京市人均GDP已经超过7000美元。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消费观念、农业价值也因此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同时它也促使农业自然地向二、三产业延伸。农业已经不仅仅是基础产业,更是融合性产业和创意性产业。去年上半年,北京观光采摘收入达到36.6亿元,民俗旅游收入1.8亿元。麦秸画、观赏西瓜因为有了创意、科技的应用,附加值大增……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建设综合体系

  看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光看城市,更要看农村。北京市16400多平方公里,郊区面积占全市面积90%多,其中山区面积又占了相当比重。而当前,北京市开始了全市人均地区总值迈进10000美元的关键阶段。基于这样的市情和发展要求,北京市把农业的发展方向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这是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融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牛有成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解决好“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一个关键点”。重点是产业的发展,难点是如何调动农民这个主体积极地投身到都市型现代农业中去,关键点即创新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都将坚持“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推进机制,重点推动农业体系建设。

  第一,培育新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北京郊区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上,要立足于对广大消费者负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同时,注意高端消费群体,创造惟一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延长产业链、延长销售半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培养新农民,建立培训服务体系。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和补贴措施,使任何一位希望学习的农民都能获得培训机会。仅2007年,北京市市级财政支持力度由培训一名农民补贴100元增加到200元,各区县也出台了相应配套补贴办法。在政策的支持下,去年京郊9.9万农民获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其中7万人获得职业技能证书,8.3万农民转移就业成为“上班族”。而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基层干部培训计划等措施的出台,也在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各方面素质。

  第三,探索新机制,建立资金投入体系。据介绍,北京市目前已经形成了公共财政的投入机制和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支撑发展都市型现代新农业。以去年为例,北京市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市财政安排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24亿元,市农委、农业局等部门集成资金2亿元,农民建一个温室补贴5000元、建一个大棚补贴3000元,各区县也陆续出台配套补贴办法。政策如同一个杠杆,撬动了市场的投资热情和农民的积极性。去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仅此一项,为农民每年增加近4亿元收入。

  2007年,北京市发改委安排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郊区与城区比例达到52:48。“而在2001年,这个比例是20:80”。市财政年初预算安排支持“三农”专项资金78.8亿元全部落实,比2005年增长47.5%。这些政策,使农村逐步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长效运行机制,逐步迈向城市化管理。同时,北京市还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用于新产业、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今年,北京还计划实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牛有成也坦言,与城市相比,这种投入机制还远远不够。但他承诺,“这仅仅是开始,北京市还将做更多的积极尝试。”他表示,都市型现代农业必将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新的农业发展形态。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