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松岩代表(福建省福州市市长):预算要严格执行,不能有折扣,也不能随意调整。
■ 张祖林代表(云南省昆明市市长):民生财政,必须兼顾加法与减法。
■ 张建华代表(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加大财政投入,国家是有底气的。
财政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32.4%,比预算超收7239亿元。继去年保持较高增幅之后,教育、社保和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预算支出再次大幅增长,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5.1%、24.2%和25.2%。
3月7日,按照人大会议议程,各代表团对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进行审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照耀到民生领域成为关注焦点。作为地方财政的“分配者”,市长们如何把财政“蛋糕”更多切给民生?记者采访了3位市长代表。
钱从哪来——财力壮大是关键
“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问题自然是责无旁贷,但如果财力不够,那也只能是干着急。近几年,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壮大,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向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国家是有底气的。”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张建华代表说。
近五年来,全国财政收入累计约17万亿元,同比增加10万亿元;全国财政支出累计约17.7万亿元,同比增加9.6万亿元。如此雄厚的财力,民生领域的预算支出自然水涨船高。
由于经济发展情况各异,全国并非每一个城市都拥有充足的财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此为借口,置民生问题于不顾,福建省福州市市长郑松岩代表说,去年,福州市决定给予国企退休职工每月30元的物价补贴,有人说财力不够,不可能拿出这笔钱。但后来市政府规定,不凑齐这部分钱,政府官员不许吃喝,不许买车,不许出国。后来就解决了!
花多少钱——补助标准大幅提高
2008年,公共财政将进一步惠及民生领域:新农合方面,拟用两年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将由目前的月人均财政补助30元提高到50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则将在2007年财政补助月人均提高30元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倍;教育方面,中央财政安排了84亿元,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将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看到如此多的财政补助标准均有大幅提高,实在很令人振奋。在温总理的报告中,这一部分有很多的数字,但我丝毫没有觉得枯燥无味,反而读得很有兴趣。民生部分的财政预算,可以说是整个报告中最吸引人的亮点。”张建华说。
提高补贴标准,可以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昆明市市长张祖林代表认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各级政府从过去暗补医疗机构,变为直接补贴农民,这让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2007年,昆明市新农合的参合率达94.45%,农民过去“小病拖、大病扛,因病致贫”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郑松岩则认为,群众生活的难点,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彰显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温总理的报告中列出了一张长长的民生“清单”,让人觉得非常温暖。
“财政就是要更多地向民生倾斜,这才能让财政回归‘公共本性’——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上来。”张祖林说。
钱怎么花——多投入更要重效率
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加大投入可能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甚至会白白浪费财政投入。因此,钱怎么“花”,就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利用财政这个抓手来改善民生,必须兼顾加法与减法。”张祖林说。例如,保护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绝不能只做“关停并转”的减法,还要做增加投入的“加法”,两者需要配合使用。在财政预算报告中也可以看到,现在着重强调的“以奖代补”的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就是做好了这道加法题。
郑松岩认为,公共财政应该为民生问题埋单,但只有投入的资金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才算是有效投入。郑松岩说,预算要严格执行,不能有折扣,也不能随意调整。比如说,今年教育的预算支出1561.76亿元,就要严格执行这一标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