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加大投入固本强基——政协委员热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2009-10-30 11:57:2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刘玛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物质装备,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从1978 年到1993 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三个台阶, 还是从2005 年起粮食的连续四年丰收增产,都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的保障。回顾近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三农”政策,可以看到,在“三农”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缓和化解之后,农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愈发成为“三农”工作的主题,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农业发展打下了长效的基础。

  水利 多年的欠账需逐步弥补

  “这几年中央一直在强调农田水利建设,原本中央财政只管大中型水利设施,现在中央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从2005 年起安排3 亿元,逐年增加,今年达到了20 亿元。”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委员告诉记者。

  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黄建中委员说:“从今年起,中央将投入200 多亿元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农业灌溉也将从中受益。”广西政协副主席李彬委员则说:“以前国家财政只管农田灌溉的主干渠溪,但今年中央提出了对末级渠溪进行补贴,省级财政也开始向这些方面倾斜。”政府的投入有目共睹,但同时,农田水利设施的薄弱也是现实。“农业基础设施最大的问题是水利。广西目前50% 的耕地可以保灌,另外一半是‘望天田’。一方面是病险水库量比较大,所以为了防洪,在汛期时把水都放掉了,不敢蓄水。另一方面是渠道年久失修,正常的水库也不能达到原有的效益,只能发挥1/3 的功用。”李彬说。

  即便在粮食主产区,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委员说:“粮食主产区的人工河渠、水坝及机井等大都修于上世纪70 年代以前。由于产粮区不少县财政困难等原因,河渠现大都泥沙淤积、渠底抬高,小水坝更是缺乏正常的维护经费。”

  在九三学社中央的一份提案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调查数字:“全国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率仅为70% 左右,骨干工程完好率只有50% ,骨干渠道病险段达30% ,大中型排灌泵站完好率不足60% ,灌区中有1/3 因缺水、渍涝、盐碱等原因成为中低产田。”

  “另外,我们的灌溉面积还有待扩大,现在我们是45%的土地灌溉面积,生产了75%的粮食和95%的经济作物。”翟浩辉说。

  为什么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而农田水利的问题仍然如此之多? 对此,云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勋儒委员的解释是:“总体还是欠账太多,需要一个比较长时期的过程来化解。拿云南来说,旱地面积差不多占2/3,尤其在西部山区修水库,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才能修出一方水来,一个蓄水几百万方的水库要投资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地方财政很难承受。”

  “特别是农村‘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着用工问题。以前每年冬春,农田水利大概需要100 亿个工,现在只有20 亿个工左右,那么就更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翟浩辉说。而九三学社中央的提案中则称:“据水利部测算,按中央、地方财政各补20% ,仅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补助专项资金每年要150 亿元。”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成贵委员说:“虽然我们年年在增加投入,但分摊到每一亩耕地上,还是非常有限。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是正确的,但现在需求太大,一下满足不了,要一步步来。”

  耕地 口粮田要“保”还要“建”

  谈到耕地问题,长期在云南山区工作的陈勋儒感触颇深,对一些地方无节制的城镇建设也不无担忧:“我在云南时总说,我们集镇建设要向老祖宗学,老祖宗建的房全部在山坡上,绝不在平地上。因为他们知道,云南山多,平原一定要拿出来保口粮。我们现在也不应该一搞城镇建设,就在平地上建,要保护好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资源。我许多年前就说,云南每人要有一亩年产800 斤以上的基本口粮田,粮食才有安全感。”

  “如果把18 亿亩耕地红线坚守到2020 年,那未来的13 年间我国允许的耕地净减少量平均摊到每一年,不超过193 万亩。”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甲曾算过这笔账,点出了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

  要保证“口粮田”,不仅要求我们严守18 亿亩的耕地红线,同时还需要加大土地整理开发的力度。通过整理开发,一方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耕地质量。“河南治理‘空心村’,增加了很多耕地。我们镇治理了34 个‘空心村’,增加了2000 多亩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委员说。“经过平整,赖地变好地,对老百姓太有好处了。土地整理国家抓得好,我们非常欢迎。”

  类似河南这样的耕地整理工作,现在不少地方都在做。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陈绍军委员说:“小块地进行合并整理后,耕作起来也更方便,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现在农田基本建设,国家也肯花钱,像福建近几年在搞‘小丘变大丘’的土地平整工作,国家每亩地给补贴2000 块钱。”

  “农田的建设必须要有政府投入,因为农民是出不起这个钱的,现在主要是要有个机制,比如是不是国家投资、村里投劳,然后受益的农民适当出一点钱,等等,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政府的投入来引导。”陈绍军说。

  农业装备 要更多关注西部和山区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38% ,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更是超过了80% ,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耕作水平也正在稳步提高。不过农业机械化要普及到全国各地和农业各业,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机补贴很重要,尤其对西部比较贫困的地区来讲,可以减少农民一次性的投入,帮他们很大的忙。现在青壮年都打工去了,剩下的老年劳动力在农村坚守,需要大量农机具。我老家就在农村,每年稻谷收割时,就几天时间,人手就是不够用,都累趴下了。去年中央农机补贴是20 亿元,今年又增加了20 个亿,我很高兴,我觉得还可以再加大力度。”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夏庆友委员说。

  “广西的农机补贴肯定每年都能到位,县市各级财政也都拿钱。由于我们那里是山区,用大型机械设备不行,但我们根据广西的农业特色,自己研制农机具。特别是甘蔗的种植、剥皮、运输这些环节,以前都是人工的,现在我们通过研制,也实现了机械化。”李彬说。

  除了农机,现代农业所依赖的设施装备还有许多。陈绍军委员说:“设施不仅包括农田水利等方面,还包括大棚、温室等高技术设施。农民种蔬菜要大棚,养鸡鸭要圈舍,养鱼要网箱,这些都是设施。我去宁夏看到,那里的农民通过政府资助,搞整片的食用菌栽培,一排排菇棚,建得非常好,用十几年都没问题。政府帮助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对农民增收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它能提高产量,还能反季节种植,价格可以翻上几倍甚至十几倍。”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