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从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看山西省“三农”这十年
时间:2009-10-30 11:57:4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尤丁

  编者按: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部署,山西省用两年多的时间,组织动员20多万普查人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普查对象为山西省境内全部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昨天,《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

  龙头带动效应明显

  农业龙头企业成主力—— 2006年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520.9万户,主营农作物种植业的有498.5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4451个,不少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都是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的龙头和排头兵,对广大农户起着示范和带动作用。农业从业人员781.3万人。农业生产技术人员3.4万人。

  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2006年末,全省有大中型拖拉机2.4万台、小型拖拉机35.6万台、联合收割机0.6万台,较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分别增长6.4%、40.2%、68.6%。增长迅速的农机具有效提高了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2006年,全省机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6.8%,机电灌溉面积比重为23.6%,分别比1996年提高了21.4、3.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生活方便—— 截至2006年底,全省15.1%的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48.2%的乡镇地域内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96.1%的村和87%的自然村通公路,89.2%的乡镇有邮电所,99.4%的村和97.9%的自然村通电,95.3%的村通电话,97%的村能接受电视节目。农村“五通率”优于全国及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67.2%的镇实现集中供水,11.8%的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24.6%的镇有垃圾处理站,20.3%的村有沼气池,9.9%的村完成改厕。到2006年末,全省9.6%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38.8%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99.9%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38.1%的乡镇有敬老院。

  文化素质日益提高

  文化素质高了——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山西省农民文化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小学及以下率下降到25.7%,初中以上率达74.3%,其中高中及以上率达12.6%。明显高于全国及中部平均水平。一方面反映了山西省农民群众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山西省普九教育成效明显。

  非农就业明显—— 2006年全省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人员194.6万人,其中跨省从业人员19万人。在外出人员中,从事一产、二产、三产的比例分别为1.7%、37%和61.3%。可见,山西省农村外出从业人员绝大多数为非农就业,一方面反映出山西省外出从业人员产业技能掌握相对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外出从业人员更愿意选择轻松自主的三产。

  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楼房多了—— 2006年,山西省98.5%的农村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中45.4%的住宅是在1990年以后新建的,平均每户住宅面积117.2平方米。在住房结构上,农户也一改传统的以砖木结构为主的格局,开始呈现向砖混结构化发展的趋势,钢筋混凝土化的苗头也开始出现。2006年山西省农户住宅砖混结构的占3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占2.6%。

  小汽车进村了——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拥有小汽车的梦想已开始变为现实,全省每百户平均拥有量为5.8台,分别比全国及中部水平高2.4辆和2.2辆。在保证生产和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购买各种现代耐用消费品已成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出农村居民生活越来越城市化。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