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坐管一方的“财神爷”,各地的财政厅长每人心中都有两本账。除了要算好财政收支的大账,更要算好民生支出的精细账——如何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听广播难看电视难”问题、“住房难”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等等,都是这本精细账的主要内容。把这本账算精算细算好了,百姓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为此,本版特刊出这一专题,将四位全国人大代表、财政厅长如何算好民生这本账的思路介绍给广大读者。
跨越发展 情系民生——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
“在财力分配机制上,我们将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逐步将社会事业发展基本需求纳入转移支付标准财力计算范围,实现机制化保障。”——黄锦生
曾在四川省审计厅任厅长的黄锦生习惯用数字说话,算起账来思路清晰,毫不含糊:2007年,四川省各级实际用于“十大惠民行动”的资金总额达367.69亿元,占资金安排总额309.26亿元的118.89%。其中,省级下达资金预算46.11亿元。据统计,2007年全省公共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5.5%,比2002年提高8.4个百分点。
数字背后,是四川财政近年来对民生的倾斜和投入。事实上,除了“民生账”之外,黄锦生心里还有另一本账——一个简称“三四五”的计划,一本财政跨越式发展的大账。
民生工程得民心
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0.34亿元,比上年增长35%,一般预算收入从2002年的497.5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95.7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2.93%。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凸显民生取向。
2007年,四川财政实施“十大惠民行动”,财政资金重点向“三农”倾斜、向民生领域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200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进一步深化惠民行动,投入398亿元,在促进就业、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等八个方面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并支持优先发展教育。
此外,省财政还将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继续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标准。同时,加强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推进贫困地区卫生防治、易地育人、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
“在财力分配机制上,我们将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逐步将社会事业发展基本需求纳入转移支付标准财力计算范围,实现机制化保障。”黄锦生说,在事权分担机制上,财政厅将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区的重点事业实现分级保障、差别供给,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在经费筹措机制上,对合作医疗、红层找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准公共项目的实施,通过比例分担、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个人和社会增加投入,形成有效的投入机制。
“三四五”计划谋发展
黄锦生所说的“三四五”指的是四川财政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
“三”是实现三大目标:到2012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三大收支总量指标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支出结构目标是,五年间,使全省用于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行政成本性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降低;运行质量目标是,五年间,实现收入质量、区域均衡、财政平衡、风险控制四个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四”指的是四大体系。“我们要继续完善以科学的分配体系、有力的调控体系、健全的保障体系和高效的管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体系,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完备的制度保障。”黄锦生说。
“五”则是提高财政资金效益的五个突破。“今后几年,我们要在改进管理方法、优化运作模式和创新政策手段上谋求突破,努力提高资金的整体效能。”黄锦生说,用好财政资金首先是要在生财观念求突破,财政要树立“主动买单”的理念,努力变被动拿钱为主动服务,积极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做大财政“蛋糕”,更好地实现财政经济良性互动;其次是要在政策手段上求突破,加强政策的互动配合,综合运用国债、贴息、担保、财政补助、政府采购等工具组合,提高政策扶持的整体效能;第三是要在实现分类扶持上求突破,促进经济发展要更多地注重效率,保障公共需求要更多地注重公平;第四是要在财政资金整合上求突破,要依托发展规划和项目载体,统筹归并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但投向重复交叉的项目资金;第五是在支出结构调整上求突破,使财政支出向最急需、最有效、最重要的领域倾斜。
小财政要办大民生——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王和山
“别看都是细节问题,可解决的都是关系老百姓生活的大事。”——王和山
在记者看来,王和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生专家。当他谈起教育、卫生、饮水等问题时,语言精彩、观念新颖。为什么一个财政厅长能把民生工作了解得这么细?“工作要从细处着眼,别看都是细节问题,可解决的都是关系老百姓生活的大事。”王和山笑道,宁夏是“小财政”,但也要办“大民生”。
上得起学,更要上好学
“这几年,我们要在逐步解决上得起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上好学。”在王和山的心里,这两者同等重要。
事实上,自从国家实行“两免一补”等优惠措施以来,宁夏的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老百姓对此交口称赞。在宁夏贫困山区,人均年纯收入仅为1000多元钱,而一个孩子上学的花费少则500元,多则1000元。“从单个家庭来讲,‘两免一补’给农民减轻的负担比农业税减免的力度还要大。”王和山说。然而光是上得起学还远远不够,如何让孩子们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为此,宁夏财政加大力度,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并在每个县扩展建立一个职业教育基地和标准化高中,在每个市建立一个职业技术学院。王和山说,教育扶贫是最有效的扶贫,要让上不了高中和大学的孩子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此外,为解决山区师资短缺的问题,自治区在银川市修建了两所高中,专门为山区的孩子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我们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让孩子们不仅有学可上,还要上好学,有好地方上学。”王和山说。
财政为农民送健康
在医疗卫生方面,王和山介绍说,宁夏首先把着力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上。为了降低药价,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宁夏在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实施了“药招三统一”,即,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这样一来,使药品价格下降了40%-50%。
自治区财政还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并于2007年完成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其中财政投入3000多元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听诊器、血压计等“十小件”医疗设备。同时还提高了村医的补助标准,并在全区开展乡村两级卫生人员轮训工作,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自治区财政计划通过3年时间,把村卫生室人员轮训一遍,着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农民健康的“保护网”。财政还通过主动买单的形式,启动全民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卫生观念。
让群众喝上洁净水
“人畜饮水是宁夏的大问题,毫不夸张地说,水资源是制约宁夏发展的头号问题。”王和山说。宁夏中部干旱带异常缺水,为了促进工农业健康发展,从2007年开始,宁夏财政加快推进支持节水型社会建设。
自治区财政对居住在干旱带上、年降雨量在100毫米左右的地区加大了移民搬迁的力度。“最贵的时候,干旱地区1立方的水价能涨到70-80元钱,每年财政投入运水的成本很高。而用这笔扶贫款实行移民搬迁,从长远看,更有利于解决当地农民的生计。”王和山说,财政要把扶贫的钱从“输血”变成“造血”,通过移民搬迁和开发式扶贫,彻底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
2007年,自治区财政投入3000万元支持农田小水利建设,并挤出部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扶贫资金用在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的示范上,提出3个“100万亩”的建设目标:建成100万亩设施农业、100万亩旱作节水农业和100万亩扬黄节水灌溉示范区。
认真诚恳 凸显民生情怀——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财政厅厅长王化文
“我们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关系民生的事、办建立机制制度的事’这一原则,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王化文
王厅长很忙,采访开始前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这些电话多半是找他“化缘”的。对每一个电话,王化文的回答都是有条不紊、不急不躁。
“您对每一个找您办事的人态度都这么好吗?”
王化文笑道:“不光是我,整个财政厅的干部职工都是这样的工作作风,办事认真,态度诚恳,特别是对涉及老百姓的事情,要在第一时间办好,不能有丝毫马虎大意。”
认真、诚恳——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语背后,不仅显示出了吉林财政人踏实的工作作风,更凸显了他们的民生情怀。
新举措保障民生更有力
王化文介绍说,2007年,吉林财政工作概括起来有“三个新”。第一个“新”是财政收入有了新突破。2007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30.7%,增幅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7.9%;财政支出比上年增长23%。
第二个“新”是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有新作为。到去年底,吉林省90%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改制,国有资产比重和布局更趋合理,企业发展活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王化文着重谈了第三个“新”:财政保障民生有新成效。2007年,吉林省财政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等涉及民生的支出达到551.3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总量的62.4%。
同时,吉林财政还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王化文说,财政通过采取拓展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有力促进了就业再就业;通过提高养老、低保和优抚等补贴标准,使社会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通过建立困难群众参保机制、扩大新农合覆盖范围等措施,进一步解决了城乡群众看病难问题;通过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城乡困难群体居住和生活条件;通过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有力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这些举措,成为吉林财政工作的新亮点。
财政增收主要用于民生
财政增收如何分配?王化文说,“我们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关系民生的事、办建立机制制度的事’这一原则,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从2008年起,吉林省今后每年新增财力70%以上要用于民生,切实保障教育、“三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需要。
王化文表示,2008年,吉林省财政将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做好八件民生实事:一是支持就业再就业,今年全省要实现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保持10万个公益性岗位就业开发规模,重点完善“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机制,对城乡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全部实行免费就业技能培训,财政部门将落实好扶持政策,加大就业资金投入;二是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农村年人均由360元提高到420元,城市月人均由85元提高到100元;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由40元提高到7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做到愿保尽保,并对全省68所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四是增加教育投入,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免除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54万名学生学杂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完成30所农村初中标准化改造;五是全面启动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今年完成13万户,全面实施城市廉租房制度,建设城市廉租房80万平方米,同时抓好煤矿和县(市)棚户区改造;六是投入扶贫资金4.3亿元,实施4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推进计划,实现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七是支持解决农村60万人饮水困难和饮用苦咸水问题;八是支持城市实施8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农村完成1600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城乡10万低保户没有电视看的问题。
把更大的“蛋糕”切给民生——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陈秋生
“存量结构调整保民生,增量财力优先安排用于民生,超收安排倾斜于民生。”——陈秋生
初见陈秋生,第一感觉是亲切和真诚。在与他的交流中,更是感受到他对于财政工作的深切思考以及对于民生问题的倾情关注。
财政形势喜人收支特点鲜明
2007年,云南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86.7亿元,比上年增加106.7亿元,增长28.1%;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34.7亿元,比上年增加241.1亿元,增长27%。财政收入创近10年来最高增幅,财政支出增幅为分税制改革以来最好水平,财政收支超额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陈秋生告诉记者,云南省财政收支执行情况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财政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9.5%提高到10.4%,并且增幅超过GDP增幅1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财政支出重点突出,体现了向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较好地保证了人员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以及政权机构的正常稳定运转,有力地保障了维护社会安定以及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财政收入增收中还存在因物价上涨较快、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所带来的非正常增收,以及非税收入中的一次性增收等不可比因素所带来的增收。因此,财政部门应立足财政看全局,用冷静和务实的思维态度来分析当前的收入形势。”陈秋生认为,财政增收,可以加强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拉动GDP增量和助推经济增长。对于预算超收的部分,应该主要用于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年度预算执行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和事关民生、“三农”的新增支出,加大保障力度,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优先安排财力保障民生支出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老百姓的心,这是每一个财政人矢志不渝的追求。陈秋生及云南省财政部门的每一个人,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近年来,围绕公共财政要求,云南省财政部门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工作重点,在支持“三农”、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优先保障民生支出。
2007年,全省农林水事业支出完成1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教育支出完成190.5亿元,增长14.3%;医疗卫生支出77.1亿元,增长3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0.5亿元,增长27.3%;安排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经费24.7亿元,保证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筹集资金8.6亿元,全面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全省23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此外,省财政还筹措资金6.3亿元,安排用于宁洱地震灾区的恢复建设工作,及时解决了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这一组数据充分反映了云南省财政部门倾情于民生、倾情于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所付出的努力。
“存量结构调整保民生,增量财力优先安排用于民生,超收安排倾斜于民生。”陈秋生指出,通过采取上述措施,2007年云南省各项民生重点支出项目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全省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628.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5.4%。2008年,省财政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力度,要尽量压缩一般性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把更多的预算资金安排在教育等关系社会民生的项目上。
“聆听最基层的声音,反映最真实的心声,解决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把群众的事办好,要让公共财政政策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困难群众的身上。”陈秋生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这样强调。
评论 |
|